大方等大集經 第8卷 T13n0397_008
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八
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
海慧菩薩品第五之一
[0046b26] 爾時,世尊故在欲色二界中間大寶坊中,與諸大眾圍遶說法。
[0046b27] 是時,三千大千世界大水盈滿猶如大海,又如劫盡水災起時。然諸世界國邑、村落、城郭、舍宅、山林、樹木,上至色界無所嬈害悉皆如故,而諸大眾皆見是水。
[0046c01] 爾時,水中出生無量分陀利花,青琉璃莖、真金為葉,功德寶臺、帝釋寶鬚,周匝多有無量之花;縱廣十里在寶坊中,高一多羅樹。爾時,大眾各各自見在此花上,其花爾時出大光明,遍照十方無量世界。爾時,大眾心生歡喜:「我等今者必當得聞殊勝妙法。」
[0046c07] 爾時,彌勒菩薩即從坐起,前禮佛足右遶三匝,於蓮華上長跪合掌,白佛言:「世尊!何因緣故,如是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水猶如大海?又如劫盡水災起時,復出無量分陀利花,大光如是遍照十方無量世界?」
[0046c12] 佛言:「彌勒!下方過於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國,有一世界名寶莊嚴。其土有佛,號海智神通如來、應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。彼有菩薩名曰海慧,欲來至此大寶坊中,與無數菩薩俱共已斷一切數想,欲來聽是大集經典。」
[0046c18] 時,舍利弗白佛言:「世尊!彼佛世界去此甚遠,海慧在彼,頗得聞此佛所說不?」
[0046c19] 佛言:「舍利弗!如汝今於我前所聞,彼亦如是。如汝今日及諸大眾覩見於我,海慧菩薩見我亦爾。」
[0046c22] 「世尊!菩薩摩訶薩所有神通不可思議,住於極遠無量世界,而有如是無礙天眼、無障耳通。世尊!誰有聞是不思議事,而當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?唯除下劣不肖人耳!」
[0046c26] 爾時,海慧菩薩具足無量神通之力,於一念中在彼國滅,忽然現此大寶坊中。即入三昧,令此大眾悉得遙見彼佛世界所有人民、城邑、聚落、屋舍、殿堂、山林、樹木、飛鳥、走獸,及見彼佛與諸大眾圍遶說法。現是事已,即從三昧安詳而起,前禮佛足右遶三匝,以其世界所有香花種種伎樂,供養於佛,作如是言:「下方世界海慧神通如來,致問無量。如來身命及以大眾悉安隱不?」卻坐一面寶蓮花上。
[0047a05] 時有梵王名曰修悲,作是思惟:「何因緣故有是大水,滿此三千大千世界而非水災?我今當往問於世尊。」即與六萬八千梵俱詣如來所,頭面敬禮右遶三匝,長跪合掌白佛言:「世尊!何因緣故,此中三千大千世界七寶蓮花莊嚴遍滿,無量菩薩各各次第坐寶花上,三千世界大水盈滿?」
[0047a12] 佛言梵天:「善男子!此是海慧菩薩摩訶薩神通之力。」
[0047a13] 梵天言:「世尊!如來所說大集妙典猶未訖耶?」
[0047a14] 佛言:「梵天!如來所有樂說無礙不可窮盡。梵天!佛與無量菩薩大眾,觀察法界講論法界,法樂微妙亦不可盡。」
[0047a17] 梵天言:「世尊!如來所言海慧菩薩其誰是耶?」
[0047a18] 佛言:「梵天!汝今不見坐寶蓮花,其花縱廣滿十由旬,為諸菩薩之所恭敬讚歎者乎?其身色像光明煒燁,唯除如來餘無及者。」
[0047a20] 爾時,梵天見已即生恭敬之心,頭面禮拜,作如是言:「若有得見如是正士得大利益,我今遇之亦復如是。世尊!如是正法當久近住。」
[0047a23] 佛言:「善男子!如是正法如如來壽,我涅槃後是諸菩薩亦護是法。何以故?此經即是過去、未來、現在佛印。」
[0047a26] 爾時,海慧菩薩踊在空中高七多羅樹,示現己身智慧之力,為令大眾生信心故、莊嚴此經故,而說偈言:
「下方有土過塵數, 有佛海智神通尊, 常為眾生演說法, 我聞能受為人說。 我今來此大眾中, 供養恭敬十力尊, 所來眷屬諸菩薩, 為破法中細疑心。 我今敬禮最無勝, 如法而作上供養, 為欲莊嚴上菩提, 教化眾生無上道。 若觀諸色無有相, 亦能斷離三種受; 若無相貌及種性, 是人能禮無上尊。 若不貪著我我所, 亦復修集於中道, 觀一切法如虛空, 是人能禮無上尊。 若不貪著諸境界, 亦能寂靜於內入, 於諸法界不生著, 是人能禮無上尊。 若見如來真法身, 能竪無上大法幢, 見一切法如幻相, 是人能禮無上尊。 若見無施無受者, 無作無受亦如是; 若無正見及邪見, 是人能禮無上尊。 亦不定在菩提中, 又不決定在生死, 遠離一切諸煩惱, 是人能禮於如來。 若有至心修善法, 淨身口意三業等, 亦能調伏於諸根, 是人能禮無上尊。 若忍諸法無有我, 不成菩提捨眾生, 為菩提故持淨戒, 是人能禮無上尊。 若觀諸法猶如焰, 眾生平等如虛空, 淨心不作諸心想, 是人能禮無上尊。 為諸眾生受大苦, 為菩提故修忍辱, 觀一切法如水月, 是人能禮於正覺。 觀無眾生命士夫, 亦為眾生修菩提, 觀法念念滅盡相, 是人能禮無上尊。 受地獄苦心不退, 勤加精進修集道, 聞諸法空心不怖, 是人能禮無上尊。 一切境界無罣礙, 猶如空中動手者, 亦觀三世相平等, 是人能禮無上尊。 若魔不能知其心, 是人能得大神通, 若說法字義無盡, 是人能禮無上尊。 若能遍聞諸佛音, 聞已受持廣宣說, 不見三寶差別相, 是人能禮無上尊。 如來具六波羅蜜, 無有去來如虛空, 了了知諸眾生界, 是故我禮無上尊。 如來成就大功德, 終不生於似我慢, 我今敬禮佛色像, 是身世間不能作; 佛光勝於一切光, 其意殊妙亦最上, 一切眾生不見頂, 是故我禮一切勝。 如來知諸眾生解, 隨解而為演說法, 能知煩惱之對治, 是故我禮於世尊。」
[0047c15] 爾時,海慧菩薩偈讚佛已從空而下,白佛言:「世尊!我今於此欲少諮問,唯願如來哀愍聽許。」
[0047c17] 佛言:「善哉,善哉!善男子!隨意致問,吾當為汝分別解說。」
[0047c18] 海慧菩薩言:「世尊!我先聞有淨印三昧,若有菩薩住是三昧,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唯願如來說是三昧,令諸菩薩普皆得聞,聞已皆當莊嚴修行,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。」
[0047c22] 佛言:「善男子!至心諦聽,吾今當說。善男子!如淨寶珠,匠者琢磨,價直無量人所珍重。善男子!菩薩初發菩提心已,修集善法多聞思惟,觀察法界淨於初心,初心既淨咸為諸佛菩薩敬念,即便獲得淨印三昧。
[0047c27] 「善男子!淨寶珠者離九種寶。何等為九?一者、金性;二者、銀性;三者、琉璃性;四者、頗梨性;五者、馬瑙性;六者、蓮花性;七者、車璩性;八者、功德寶性;九者、珊瑚性,是名為九。離是九性名淨寶珠,其價無量,轉輪聖王之所受用,是珠光明餘光不及。
[0048a03] 「善男子!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亦復如是,離九種性得淨印三昧。何等為九?一者、凡夫性;二者、信行性;三者、法行性;四者、八忍性;五者、須陀洹性;六者、斯陀含性;七者、阿那含性;八者、阿羅漢性;九者、辟支佛性。離是九性入佛種性得淨印三昧,以其淨故勝於一切聲聞緣覺,施於一切眾生光明。
[0048a10] 「善男子!淨寶珠者耐磨穿押,是故此珠名無瑕玼。善男子!淨印三昧亦復如是。
[0048a11] 「善男子!云何淨印三昧?修集三戒、具十善法,修行慈悲憐愍眾生,見他事業親往營理,愛念一切修捨意淨常念眾生,以四攝法攝取一切,專念六念調伏諸根,少欲知足不斷聖種,息諸鬪訟壞於憍慢,恭敬供養諸師和上耆舊長宿,不輕於他,求法護法、遠離惡法,於佛法僧信心無壞。心常緣念一切善法,不讚己身常稱他德,知恩報恩,淨諸威儀,具於忍辱,求舍摩他,修陀羅尼,心等如風地水火空,常樂出家修集寂靜,持戒精進,親近善友淨於諸根。眼耳鼻舌身心無礙,觀於不淨為壞貪結,修集慈心為破怨親,觀十二緣為壞無明,遠離一切障礙之法,施法無悋具足成就六波羅蜜。不求餘乘,內外清淨觀生死過,於菩提道心不悔退,教化眾生於大乘中。善男子!菩薩具足如是等法,淨不淨意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是名寶珠。」
[0048a28] 爾時,世尊即說頌曰:
「若有修集大慈心, 具足成滿十善法, 是人定見彌勒佛, 故菩提心難思議。 修集大悲為眾生, 亦常教化於大乘, 為除煩惱修捨心, 故菩提心難思議。 具足修集念智慧, 及能調伏於自心, 能修知足及少欲, 是故菩提心最勝。 遠離一切諸惡法, 其心柔軟於眾生, 增長一切諸善法, 是故菩提心最勝。 恭敬供養師和上, 紹繼增長聖種性, 遠離一切諸憍慢, 是故菩提心最勝。 其心質直不欺誑, 常樂寂靜化眾生, 除去憍慢不輕他, 是故菩提心最勝。 護持正法能聽說, 化諸眾生離煩惱, 至心專念無上乘, 是故菩提心最勝。 供養三寶信四諦, 遠離諸惡修善法, 不瞋不恚於眾生, 是故菩提心最勝。 客煩惱起生慚愧, 即向十方佛懺悔, 修集善法調諸根, 是故菩提心最勝。 淨身口意知業果, 知恩念恩知酬報, 信十二緣淨威儀, 是故菩提心最勝。 具舍摩陀修智慧, 具足持戒樂菩提, 受大苦惱心不動, 是故菩提心最勝。 其心平等如四大, 視諸眾生如虛空, 常樂出家修菩提, 是故菩提心最勝。 貪樂寂靜淨身心, 修行法行觀四諦, 實語法語真義語, 是故菩提心最勝。 有所說法而安住, 勤修精進壞魔業, 於所修法無懈怠, 是故菩提心最勝。 親近善友佛菩提, 能度眾生生死海, 能淨一切六境界, 是故菩提心最勝。 遠離障礙除五蓋, 諸根清淨無憍慢, 貪欲瞋恚癡對治, 是故菩提心最勝。 觀善思惟具念心, 修助菩提得神通, 不畏生死樂涅槃, 是故菩提心最勝。 凡所說法不為食, 於諸法中心無悋, 修行善法不求報, 是故菩提心最勝。 不以餘乘攝眾生, 所說眾樂而受持, 其心無量無有邊, 是故菩提心最勝。 內外清淨無過咎, 不畏生死修菩提, 修菩提時心不悔, 是故菩提心最勝。 知眾生界淨國土, 莊嚴菩提不自為, 迷惑眾生示正道, 是故菩提心最勝。 善知法界真實性, 無分別智不可說, 能破眾生怖畏想, 是故菩提心最勝。 若能具足如是法, 是能淨發菩提心, 不為世法之所污, 煩惱魔業亦復然; 若有能發菩提心, 是則能勝一切乘, 能淨一切眾生心, 亦能演說無上道。
[0048c20] 「善男子!云何名為菩提之心押而不壞?押者名為大悲,緣於一切眾生,紹三寶種不令斷絕,為佛法故莊嚴善根,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嚴淨世界,為護正法不惜身命。
[0048c23] 「善男子!若為諸惡眾生打觸惱亂嬈害,悉當忍之,亦應不捨一切眾生,心不生悔不愁不惱,為調眾生勤加精進。若遇罵辱瞋恚打擲,默然受之終不加報,應作是念:『夫大乘者與世共諍。』何以故?一切眾生順生死流,大乘之法逆生死流;一切眾生各各諍訟,大乘之法破壞鬪諍;一切眾生瞋恚熾盛,大乘之法除滅瞋心;一切眾生各各虛誑,大乘之法質直無虛。十方世界若有眾生,以諸刀杖隨逐菩薩,而作是言:『誰有發此菩提心者,我當叚叚支解其身如胡麻許。』菩薩聞此終不退轉菩提之心,亦不放捨慈悲喜捨、惠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何以故?菩薩思惟:『我於無量無邊世中,受大地獄、畜生、餓鬼、人、天等身,受行惡法,不能自利及利他人。若我或於無量世中,為彼惡人刀杖隨逐節節支解,我終不捨於菩提心及諸眾生。何以故?若我不能忍受如是世中苦者,何能堪忍地獄諸苦?行善法時,多有惡法來作障礙,我若不忍,云何能作種種善法?一切眾生施我惡事,我要當以善法施之;眾生施我刀杖罵辱,我以無上大忍施之。』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思惟觀者,當知不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如是觀已能忍三押,謂身口意。
[0049a18] 「云何押身?若菩薩身被支解時,爾時依法將順惡人,具足六波羅蜜。云何菩薩身被支解而得具足六波羅蜜?菩薩若被支解身體不惜身命,爾時具足檀波羅蜜;於彼惡人修集慈心,爾時具足尸波羅蜜;不瞋不罵不以惡事還往加之,爾時具足忍波羅蜜;為諸眾生勤行精進,終不捨離菩提之心,爾時具足精進波羅蜜;若他瞋打其心不動,不失正念其意清淨;爾時具足禪波羅蜜;觀身無常苦空無我,猶如草木瓦石等類,爾時具足般若波羅蜜。具足如是六波羅蜜已,押而不壞,是名押身。
[0049a29] 「云何押口?忍於一切惡言罵辱若實不實,但責己身煩惱諸結,終不怨他,為諸眾生修集慈悲。菩薩摩訶薩修集如是忍惡罵時,即得具足忍波羅蜜。菩薩摩訶薩遇罵辱時,即作是念:『是人往世慳貪因緣,親近惡友得是惡心,我破慳貪修集惠施親近善友,是故我能捨是瞋恚。』爾時具足檀波羅蜜。菩薩摩訶薩遇罵辱時,作是念言:『是人破戒不信業果,是故罵我,我受持戒信於業報,是故修忍念於菩提,護持正法將順眾生。』爾時具足尸波羅蜜。菩薩摩訶薩遇罵辱時,作是思惟:『是人懈怠不修善法,是故罵我,我勤精進修集善法捨離瞋心,於善法所心無厭足,我今要當設大方便,先令是人坐菩提樹,然後我當取菩提果。』爾時具足精進波羅蜜。菩薩摩訶薩遇罵辱時,復作是念:『是人失念狂亂放逸煩惱所污,我今破壞一切煩惱,為如是等諸惡眾生發菩提心。若諸眾生悉清淨者,我復何緣發菩提心?是故專心緣念菩提心不怱務。』爾時具足禪波羅蜜。菩薩摩訶薩遇罵辱時,復作是念:『是人著我我所眾生壽命士夫,我依法界,法界之中誰罵誰受,我亦不見一法是罵及以罵者。』爾時具足般若波羅蜜。若能至心受持修行五波羅蜜,爾時具足忍波羅蜜,是名押口。
[0049b24] 「云何押心?不畏魔眾退菩提心,不畏一切眾邪異見退菩提心,不畏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種種諸苦退菩提心。若見佛像來作是言:『汝亦不能發菩提心,菩提之道甚為難得,不如早修聲聞乘法,速證涅槃受大安樂。』菩薩爾時聞是語已,即自思惟菩提之道難之與易:『我終不退,定當得到菩提樹下坐金剛床。我昔己請一切眾生,許當以法而惠施之。我今未與,云何欺誑?我當隨順一切佛心。』堪忍如是押心之事,不誑諸佛人天大眾及以已身,是名押心。」
[0049c05] 爾時,世尊即說頌曰:
「向菩提道心不壞, 大慈大悲亦復然, 又不斷絕三寶種, 無量莊嚴為菩提。 為佛十力四無畏, 三十二相八十好, 無量世中捨財施, 亦受種種大苦惱, 為得三寶諸功德, 受持正法而廣說, 為度眾生生死海, 是故堪受種種苦。 十方世界惡眾生, 執持刀杖逼我身, 心終不動失菩提, 憐愍一切眾生故, 無量劫中受苦惱, 不能自利及利他, 今我此忍大利益, 亦能得佛無量德。 為佛功德碎其身, 猶如胡麻心不悔, 心亦不退無上道, 多受諸苦為菩提。 行住坐臥念菩提, 其心寂靜離煩惱; 若欲起瞋於眾生, 先當怨己及煩惱。 三惡道中受諸苦, 為諸眾生得佛道, 不求人天上快樂, 甘樂為眾受諸苦。 若於人中所受苦, 不及地獄百千一, 雖受三惡無量苦, 亦不退失菩提心。 觀身無常及無我, 四大之性如四蛇, 至心放捨如是身, 能得智慧無上道。 流轉諸有受諸苦, 以不能觀身真實, 菩薩能觀身真實, 是故永離諸苦惱。 行惡之時無妨礙, 修行善法多留難, 諸佛世尊為證知, 是故我受種種苦。 我今能忍如是等, 身口意業無量苦, 以是因緣菩提心, 堅牢畢竟不可動。 捨身具六波羅蜜, 於身無貪具足檀; 於彼惡人生慈心, 是故具足於尸羅; 割身能忍不生瞋, 以是因緣具羼提; 受苦時心不動轉, 是故具足毘梨耶; 不失念心樂寂靜, 是故具足於禪那; 觀身無我無我所, 爾時具足於般若。 若我能作是莊嚴, 不久定得無上道; 若我不忍惡口業, 云何能壞眾煩惱? 若我調伏身口意, 則能忍受眾苦逼, 能壞一切諸魔眾, 雖有眾邪我不動。 若欲具足波羅蜜, 如來十力四無畏, 獲得無上無價寶, 當學調伏身口意。
[0050a16] 「善男子!云何名為穿菩提心?菩薩既發菩提心已,終不生於相似我慢,不著菩提心、不貪菩提心、不愛菩提心、不觀菩提心,如是則能令心寂靜,觀深法界觀諸佛法。深法界者,謂十二因緣遠離二邊,一切諸法性自無我,觀於我性一切法性空無有主,住空三昧無相無願。知諸行法無所造作,觀色如沫、受如水泡、想如熱焰、行如芭蕉、識則如幻,觀界無作無有動搖,入如聾盲,心無暫住,憍慢之結都無生處。諸法無二無有分別,一味一乘一道一源。觀一切聲無有聲相,一切音聲次第不合,一切諸法不可宣說。了知苦相、集無我所、於滅無增、知道畢竟,無障礙故。觀身念處、知去來受、念心出滅、知於法界。觀界非界,故修正勤;欲得自在,故修如意。離諸煩惱,名為信根;樂於寂靜,名精進根;非有念故,名為念根;非思惟故,名為定根;遠離一切,名為慧根;不隨他故,名為信力;無障礙故,名精進力;不退轉故,名為念力;心得自在,名為定力;不觀善惡,名為慧力;不放逸故,名念覺分;入諸法故名,擇法覺分;如法行故,名進覺分;遠離惡故,名喜覺分;身心寂靜,名除覺分;知實三昧,名定覺分;不觀於二,名捨覺分;遠離諸見,名為正見;離諸覺觀,名正思惟;知諸聲性,名為正語;於身口意不生貪著,名為正業;離嫉妬心,名為正命;不增不減,名正精進;於善不善不生貪著,是名正念;觀諸心界,是名正定。
[0050b14] 「實相之性其性寂靜,畢竟義者,名無常、苦、無我,假名清淨大淨。能調心者、名之為施;身心清淨、名之為戒;諸法無常、名之為忍;勤修是智、名為精進;內外清淨、名為三昧;觀真實故、名為智慧;知諸眾生心性本淨、是名為慈;觀於一切等如虛空、是名為悲;斷一切喜、名為喜心;遠一切行、名為捨心,一切諸法未來世淨,過去種種現在無我。
[0050b21] 「善男子!若能真實觀察了知如是等法,是名為穿菩提心寶。菩薩觀察如是法已,次第得一切法自在陀羅尼。
[0050b24] 「善男子!譬如日月不作往來照明之心,以諸眾生福德力故,自行往返壞諸闇冥。善男子!菩薩摩訶薩若能觀了如是等法,亦復如是,不作是念:『我當利益無量眾生,而令眾生大得利益。』善男子!若菩薩摩訶薩能作是觀,是名禪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。何以故?入定乃能作如是觀,亂心不能,定者即是禪波羅蜜,觀者即是般若波羅蜜,如是乃能觀於真實,了了見於一切法相。云何名見一切法相?一切法相名無相相。言無相者即是無作,即此無作名之為相。若能永斷如是無相,即無相相。又無相者名無生相,無相相者名無滅相,無生無滅名無相無相相。若見無生無滅無作、無一無二、無瞋無諍無有,如爾不動不轉知於法性,是名真性、是名法性、是名實性。
[0050c10] 「善男子!菩薩摩訶薩若真實知如是等法,名非住住。」
[0050c11] 說是法時,十二那由他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萬六千天得無生忍。
[0050c13] 爾時,世尊即說頌曰:
「能破一切諸法相, 清淨無上菩提心, 若能如是觀察者, 即得不著一切法。 明見甚深諸法界, 亦不怖畏於涅槃, 以是不怖因緣故, 則能增長於佛法。 明信於因及果報, 十二因緣亦如是, 遠離二邊常斷見, 隨意種種說正法。 於常無常心不著, 又能演說於中道, 知一切法是空性, 無有眾生無壽命。 一切諸法空無相, 亦復無有次第生, 其性本來常寂靜, 無有能作如虛空。 不觀一切諸法相, 了了覺知無有生, 觀色如沫受如泡, 想如熱焰行芭蕉, 觀心如幻四大空, 觀入猶如聾盲者, 又觀心意無內外, 心無住處界無二。 不著諸法色色相, 雖有是知無憍慢, 觀一切法皆平等, 一味一乘一道源, 能知如是真實義, 了了能觀於法界。 無有音聲能觀聲; 無有心意能觀心; 無有文字觀文字; 是能真實知法界。 一切法義不可說, 聲及文字亦復然, 真實知苦集滅道, 具足繫心四念處, 於諸法界無分別, 其心能得大自在。 遠離一切諸煩惱, 修四正勤行精進, 為得無礙大自在, 勤心修集四如意。 於一切法不貪著, 為於如是修信根; 常樂住於大寂靜, 是故修集精進根; 心無念慮知真實, 是故修集於念根; 悉能調伏諸心想, 是故修集於定根; 為能觀察於法界, 是故修集於慧根。 為欲了知諸法界, 是故修集七覺分; 不觀諸法一二數, 是故修集八正道。 如意能以財物施, 亦能如意受持戒, 又能清淨於內外, 是則名為大神通。 一切諸法本性淨, 是故修集於慈悲; 斷一切喜諸煩惱, 是故修集於喜心; 一切諸法本性淨, 去來現在亦復然, 若觀諸法無生滅, 是人即得真實知。」
[0051a22] 爾時,世尊復告海慧菩薩言:「菩薩得是淨大淨已,其心真實無有欺誑,於諸眾生平等無二,得真實智畢竟大智淨印三昧,安住淨印三昧根本。
[0051a25] 「云何名為三昧根本?為諸眾生修大慈悲,雖得供養其心不高,瞋恚毀辱心亦不下,心不高故,則能生於不憍法性、不憍名字,亦不生於相似我慢,身口意業從智慧生,是故一切所作諸業非不隨智。
[0051a29] 「云何菩薩身業隨智?所得身形殊勝微妙,眾生見者即得調伏,身四威儀亦能調伏,離諸身過身曲身滓。其身清淨相好莊嚴,諸根具足無有缺減,不恃此身而生憍慢,見下色者心亦不輕。自於其身不生貪著,觀身法界及以身業,知是色已念於法身,不求食身以定為食,為調眾生現受其施常修聖行。所謂非為貪欲、瞋恚、愚癡受持清淨戒、擁護正法。菩薩摩訶薩具足如是隨智身業,得大神力、無所畏力,以是力故,於諸佛土普示其身。如此世界所示色身,餘諸世界亦復如是,放大光明遍照十方無量世界,其光柔軟眾生遇者離煩惱熱,離煩惱已受大快樂,是名菩薩身業隨智。
[0051b13] 「云何菩薩口業隨智?所謂遠離六十四種惡口之業:麁語、濁語、非時語、妄語、漏語、大語、高語、輕語、破語、不了語、散語、低語、仰語、錯語、惡語、畏語、吃語、諍語、讇語、調語、誑語、惱語、怯語、邪語、罪語、啞語、入語、燒語、地獄語、虛語、慢語、輕語、不愛語、說罪咎語、失語別、離語、利惡語、兩舌語、無義語、無護語、喜語、狂語、殺語、害語、繫語、閉語、縛語、打語、歌語、非法語、自讚歎語、說他過語、謗三寶語,是名六十四(丹本云:少十一種,無處訪本)。
[0051b22] 「善男子!菩薩摩訶薩遠離如是惡口等事,凡有所說,說實、說真、說解脫、說如實、說隨諦、說利眾生、說隨眾生心實不實、說眾樂聞、說一切聲、說一切語、說淨眾生根、說令眾生離於煩惱、說於佛語、說於甘露其聲遍聞十方世界、說令眾生永離苦惱、說於深義、說調眾生、說不造作惡,是名菩薩口業隨智。
[0051b29] 「云何菩薩意業隨智?住一心中能知一切眾生之心,常在禪定現諸威儀,一切眾魔聲聞緣覺,悉不能知心所緣處,終不生心欲自毀害方便害他,了一切法通達無礙,得如是心不受能受亦不證滅,是名菩薩意業隨智,是名淨印三昧根本。
[0051c06] 「如是根本復有十種:一者,淨初發心;二者,淨菩提道;三者,淨六波羅蜜;四者,淨乾慧故修於三昧;五者,淨相;六者,淨好;七者,淨陀羅尼;八者,淨如法住;九者,淨於無失;十者,淨三十七助道之法。是名為十。
[0051c10] 「善男子!淨印三昧具三十法:一者、內淨;二者、外淨;三者、心淨;四者、憍慢淨;五者、身淨;六者、眼淨;七者、一切眾生無眾生淨;八者、一切法本性淨;九者、一切法同一味淨;十者、空無相願淨;十一者、解脫法門淨;十二者、一切諸法入法界淨;十三者、一切諸法入一性淨;十四者、信心無壞淨;十五者、無障礙淨;十六者、一切解脫淨;十七者、無為淨;十八者、觀十二因緣淨;十九者、十力四無所畏淨;二十者、無勝淨;二十一者、一切法智淨;二十二者、過去業淨;二十三者、慈悲淨;二十四者、不捨眾生淨;二十五者、破諸魔業淨;二十六者、離內貪淨;二十七者、離諸習氣淨;二十八者、一念知一切法淨;二十九者、不失念心淨;三十者、具足莊嚴淨。菩薩具足如是等法,名淨印三昧。
[0051c25] 「得是三昧已,得八不共法。何等為八?所得世界金剛為地;一樹之上種種枝葉、種種華果;一切眾生不起煩惱;地獄、餓鬼、畜生之類,悉見菩薩坐菩提樹,見已即得微妙快樂;金光遍照無量世界;一切大地六種振動;無一眾生有嬈害者;一念之智知一切法。是名為八。」
[0052a02] 爾時,世尊即說頌曰:
「若知諸法如虛空, 淨於本性不生滅, 即能淨於如來印, 亦得住於定根本。 雖得供養心不喜, 呵責罵辱心不瞋, 修集慈悲心平等, 是則名為淨印定。 遠離一切諸憍慢, 離已其心不自高, 能呵煩惱諸結縛, 是則名為淨印定。 其身永離諸惡業, 莊嚴妙相三十二, 具足清淨於諸根, 亦復不生憍慢結, 見有下色醜陋者, 貧窮斯下心不輕, 為菩提故淨說法, 是則名為淨印定。 觀察於身真實性, 壞於眾生貪身想, 是故獲得上法身, 遠離一切雜食身, 常在禪定法喜食, 為眾生故受揣食, 甘露上味增法命, 是則名為淨印定。 愛樂聖行持佛戒, 遠離貪欲恚癡等, 菩薩先自調其身, 然後復為眾生說。 神通遍遊諸十方, 為調眾生演說法, 如彼色像示其身, 隨其意趣為說法。 身出無量金色光, 遍照十方諸世界, 能壞眾生煩惱熱, 增長菩提心功德。 若有三惡苦眾生, 遇已悉得無上樂, 皆得遠離惡道苦, 信心成就修善業。 如來所說身淨業, 為令眾生淨佛身, 若有能修如是業, 獲得淨身如先佛。 若有遠離惡口業, 即得從智微妙聲, 凡所演說眾樂聞, 聞者皆得生善芽。 遠離六十四惡口, 是人則能說甘露, 能說無為之大乘, 亦得善解眾生語。 能離貪欲恚癡語, 演說甚深真實義, 其聲遍聞十方界, 為眾宣說實解脫。 呵毀打害不瞋諍, 心常憐愍柔軟語, 為眾演說不可說, 說已其心不生慢。 若能清淨如是業, 是人遠離口諸惡, 如來所說口淨業, 為令眾生廣長舌。 若有修集善意業, 是人一念知諸心, 常在禪定示威儀, 壞諸魔業心不高。 不受能受為眾生, 了知真實不證滅, 一切眾魔不知心, 聲聞緣覺亦復然。 不生害心於自他, 能觀甚深諸法界, 若欲得是淨印定, 常當修集於十法。 清淨莊嚴佛境界, 淨於善法及六度, 具足功德及身相, 得無礙說陀羅尼。 如法而住淨其心, 不失念心說無我, 離一切障慧無礙, 其意無失具功德。 修助菩提無放逸, 為諸眾生說菩提, 無量世界身無礙, 演說正法化眾生。 具足八種不共法, 獲得無上大利益, 金剛為地樹種種, 悉見菩薩坐菩提。 若欲具足如是德, 當修淨印三昧定, 如來修集是定故, 獲得功德不可議。
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八
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九
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
海慧菩薩品第五之二
[0052c06] 「善男子!菩薩摩訶薩若欲獲得淨印三昧,應當修集淨於菩提,遠離一切滓濁之心。
[0052c07] 「善男子!若不能見諸法性淨,則為渴愛煩惱所污。一切諸法不可思惟,不作不行清淨寂靜,無有塵垢亦無過失,畢竟清淨如解脫性,法界不壞無有分別,實性法性無有差別。一切諸法空無相願,如解脫性無礙平等,一切諸法亦復如是。若能如是正觀察者,是名無濁。
[0052c13] 「善男子!菩薩若能為諸眾生,說如是法是名無滓。善男子!若有菩薩心無滓濁,是人則得淨印三昧。」
[0052c16] 海慧菩薩言:「世尊!如是三昧其義甚深,不可說故;不可覩見,斷數法故;難可解了,不可見故;是大智慧,攝諸法故。一切菩薩皆悉平等,無垢無滓、無諸障礙、無有住處,微妙難明不可喻說。其性堅固猶如金剛;不生不滅、不破不壞、不繫不縛,是大光明遠離闇故;不可思議無垢清淨,遠離貪故;無有諍訟,修集慈故;不覺不觀,離去來故;一切平等,如虛空故。」
[0052c24] 「世尊!觀何因緣得是三昧?」
[0052c24] 佛言:「善男子!譬如有人欲遊虛空,大自莊嚴菩薩亦爾,欲得是定當大莊嚴,平等莊嚴一切諸法。何以故?世間之法從子得果。
[0052c27] 「善男子!一切有為識為種子,此三昧者無有種子。何以故?而此三昧非眼識識乃至非意識識,非作非色,非受非想非行非識,觀一切法普皆平等,是名三藐三佛陀。
[0053a02] 「善男子!非異相故名為生死,非異相故名為涅槃。善男子!隨生死相即涅槃相。何以故?一切諸法本性淨故,本性性者名為無性,夫無性者名無性相。若無相性即是無作,如是無作即是法性無有文字,若無文字即名為如。如前,中後亦爾是名三世,夫三世者即名為空,空即無作,如是無作何有作者?是故無作名之為空。若無作作者當知無法,若無法者無求無願,若無願求則無身口意業,無身口意業即名無礙,無礙者名為不出,不出不滅不住,不滅不住即無為相,無為相者是名不住。不住者謂無一切所作之業,意不住色乃至意不住行,若是四處意無住者是名無住。若無住者則不生於相似我慢,若無如是相似我慢則無增長,若無增長則無有因,若無有因則無覺觀,若無覺觀是名默然。
[0053a18] 「善男子!如是等法其義甚深,若能信者即得解脫,永離顛倒煩惱障礙,即能受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有法藏,是大船師、導師、商主、呪師、醫師,則能供養三世諸佛,是名佛子。過於魔業破諸魔眾,不久當得淨印三昧,能大莊嚴堅牢船舫,濟渡眾生於生死海。」
[0053a24] 「世尊!云何菩薩能壞一切諸魔伴黨?」
[0053a25] 佛言:「菩薩若能不求諸法,爾時則能壞破魔眾、不求一切境界因緣。善男子!有四種魔:一者、陰魔;二者、煩惱魔;三者、死魔;四者、天魔。善男子!若能觀法如幻相者,是人則能破壞陰魔。若見諸法悉是空相,是人則能壞煩惱魔。若見諸法不生不滅,是人則能破壞死魔。若除憍慢,則壞天魔。
[0053b02] 「復次,善男子!若知苦者能壞陰魔,若遠離集破煩惱魔,若證滅者則壞死魔,若修道者則壞天魔。
[0053b04] 「復次,善男子!若見一切有為法苦則壞陰魔,若見諸法真實無常壞煩惱魔,若見諸法真實無我能壞死魔,若見諸法寂靜涅槃能壞天魔。
[0053b08] 「復次,善男子!菩薩若能於身無貪,捨身施時迴向菩提,能壞陰魔;施時遠離慳貪之心,壞煩惱魔;若觀財物一切無常,能壞死魔;為眾生故修悲布施,能壞天魔。
[0053b11] 「復次,善男子!若有菩薩不為我見受持淨戒能壞陰魔,不為有貪受持淨戒壞煩惱魔,若為遠離生死過失受持淨戒能壞死魔,若能生心令毀禁者悉持淨戒受持淨戒則壞天魔。
[0053b15] 「復次,善男子!若有菩薩不見我忍我修於忍則壞陰魔,不見眾生有修忍者壞煩惱魔,不見生死則壞死魔,不見菩提則壞天魔。
[0053b18] 「復次,善男子!若有菩薩勤修精進其身寂靜則壞陰魔,勤行精進其心寂靜壞煩惱魔,勤行精進觀法無生能壞死魔,勤行精進為調眾生令轉生死則壞天魔。
[0053b22] 「復次,善男子!若有菩薩不為五陰修集禪定能壞陰魔,不著界處修集禪定壞煩惱魔,不著入處修集禪定能壞死魔,所有諸善迴向菩提能壞天魔。
[0053b25] 「復次,善男子!若有菩薩知陰方便能壞陰魔,知界方便壞煩惱魔,知入方便能壞死魔,以如是等種種方便迴向菩提能壞天魔。
[0053b28] 「復次,善男子!若有菩薩觀一切法皆是空相能壞陰魔,觀一切法悉是無相壞煩惱魔,觀一切法悉是無願能壞死魔,具是三法迴向菩提能壞天魔。
[0053c02] 「復次,善男子!若有菩薩觀身身處不覺不著能壞陰魔,觀受受處不覺不著壞煩惱魔,觀心心處不覺不著能壞死魔,觀法法處不覺不著能壞天魔;作如是觀終不失於菩提之心,是人則能壞破四魔。
[0053c07] 「善男子!若著我者則增魔事,菩薩摩訶薩亦知有我亦知無我。若有法非有我非無我,如是則無一法增減,一切眾生無明所覆。是故菩薩為欲莊嚴無上大乘,非為我故而發莊嚴,發莊嚴已作是思惟:『誰莊嚴法堅固不壞?我當莊嚴。我亦不為壞我眾生壽命士夫而行莊嚴,為破眾生著我邪惑眾生壽命士夫等見而行莊嚴。眾生顛倒見是五陰常樂我淨,我當為說如是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為令眾生得真實智。若有眾生心有願求,當知是人即名為著。若不願求則無有著,若不著者是人不誑,若不誑者得真實智,知於過去未來現在,不著過去未來現在。何以故?過去已盡、未來未至、現在不住。』若於三世不作著想,名不顛倒、名菩薩行,了知一切眾生諸行,知已了了說業及果,亦知貪行瞋行癡行。知有眾生行於貪欲莊嚴於瞋,行於瞋恚莊嚴於貪,行於愚癡莊嚴於貪,行於貪欲莊嚴於癡,行於瞋恚莊嚴於癡,行於愚癡莊嚴於瞋。
[0053c26] 「善男子!有諸眾生於色生貪、於聲生瞋,復有眾生於聲生貪、於色生恚,復有眾生於香生貪、於味生恚,復有眾生於味生貪、於香生恚,復有眾生於觸生貪、於法生恚,復有眾生於法生貪、於觸生恚,復有眾生貪欲羸劣、瞋恚猛健,復有眾生貪欲猛健、瞋恚羸劣,復有貪羸癡健、癡羸貪健、瞋羸癡健、癡羸瞋健。或有眾生為色調伏,非為聲香味觸法等;有為聲調伏,非為色香味觸法等;有為香調伏,非為色聲味觸法等;有為味調伏,非為色聲香觸法等;有為觸調伏,非為色聲香味法等;有為法調伏,非為色聲香味觸故。
[0054a09] 「復有眾生心寂靜故而得調伏,非身寂靜而得調伏。或有眾生身寂靜故而得調伏,非心寂靜而得調伏。或有眾生聞說無常而得調伏,非因於苦、不淨、無我而得調伏。或有眾生聞說苦故而得調伏,非因無常、不淨、無我而得調伏。或有眾生聞說不淨而得調伏,非因無常、苦、無我等而得調伏。或有眾生聞說無我而得調伏,非因無常、苦、不淨等而得調伏。
[0054a17] 「復有眾生見身神通而得調伏,非他心智而得調伏。或有眾生因他心智而得調伏,非因神通而得調伏。
[0054a19] 「善男子!有諸眾生勤修精進遲得解脫,有少精進速得解脫,有勤精進速得解脫,有少精進遲得解脫。有因解脫非緣解脫,有緣解脫非因解脫,有因緣解脫非因緣解脫。有諸眾生觀於內法而得解脫,非觀於外;有觀於外而得解脫,非觀於內;有觀內外而得解脫,有不觀內外而得解脫。有諸眾生因樂行故而得解脫,非因苦行;有因苦行而得解脫,非因樂行;或因苦樂而得解脫;或有不因苦行樂行而得解脫。有諸眾生因讚美故而得調伏,非因呵責;或因呵責而得調伏,非因讚美;或因讚毀而得調伏;或有不因而得調伏。有諸眾生因逆說法而得調伏,不因順說;或有因順而得調伏,不因於逆;或因逆順而得調伏;或有非因逆順說法而得調伏。有諸眾生因聞略說而得調伏,非因於廣;或有因廣而得調伏,非因於略;有因廣略而得調伏;或有不因廣略說法而得調伏。有諸眾生因四真諦而得調伏,有因念處而得調伏,有因正勤而得調伏,或因如意而得調伏,或因五根而得調伏,或因五力而得調伏,或因七覺而得調伏,或因八道而得調伏。
[0054b11] 「善男子!眾生之行不可思議,眾生之心亦不可思議,眾生調伏不可思議,所入法門不可思議,眾生境界不可思議。菩薩摩訶薩獲得如是不可思議智,然後乃知一切眾生所行之行不可思議。
[0054b16] 「善男子!譬如羅網多有諸結,有人在中以呪術力,破網得出隨意而去。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,入眾生中以智呪力,壞煩惱網隨意自在,雖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而能通達眾生所行。」
[0054b21] 爾時,舍利弗白佛言:「世尊!菩薩摩訶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,聞諸眾生有如是行,不驚不怖,是事實難,不可思議。」
[0054b23] 佛言:「舍利弗!於意云何?如師子子,雖復初產,聞師子吼,有怖畏不?」
[0054b25] 「不也。世尊!」
[0054b25] 「菩薩摩訶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,聞眾生行亦復如是。舍利弗!於意云何?火勢雖小,畏乾薪不?」
[0054b27] 「不也。世尊!」
[0054b27] 「菩薩摩訶薩初發無上菩提心已,得智慧火亦復如是。舍利弗!如來今以非喻為喻。舍利弗!譬如猛火與諸乾薪,結期七日當大戰鬪。爾時,一切乾樹草木種種枝葉悉共聚合如須彌山;爾時,猛火有一親友而語之言:『汝今何故,不自莊嚴多求援助?彼薪眾多,汝唯一己,何能當之?』時火答言:『彼怨雖多,我力能敵,不須伴黨。』舍利弗!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。雖諸煩惱悉共和合其勢熾盛,菩薩智慧力能消伏。舍利弗!菩薩摩訶薩有二種力:一、煩惱力;二、智慧力。菩薩若無煩惱力者,則不能共諸眾生行,亦不能知眾生行處,亦當證於聲聞緣覺,是故菩薩以煩惱力遍遊諸有不生怖畏,是名菩薩行於方便。
[0054c12] 「舍利弗!如小毒蛇不須伴侶,初發心者亦復如是。舍利弗!譬如螢火雖有無量千萬億數,不能障蔽日之光明;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,雖有煩惱無量無數,不能障蔽菩薩智光。
[0054c16] 「舍利弗!如阿伽陀一丸之藥能破大毒;菩薩智慧亦復如是,小智慧藥能壞無量大煩惱毒。
[0054c18] 「舍利弗!譬如天降一味之水,隨地差別得種種味;菩薩摩訶薩一解脫智亦復如是,隨眾生根說種種異。
[0054c20] 「舍利弗!如閻浮樹下有金泥,是金泥中有種種寶;菩薩摩訶薩初發菩提金泥心中,亦復有聲聞、辟支佛寶。
[0054c23] 「舍利弗!如餘小王一切悉屬轉輪聖王;一切人天亦復如是,悉來歸屬初心菩薩。
[0054c24] 「舍利弗!如薄福人不遇寶雨;若不能於無量佛所種諸善根,則不能發菩提之心。
[0054c26] 「舍利弗!無甘蔗子則無種種石蜜諸味;若無菩提心者,亦無種種三寶諸味。
[0054c28] 「舍利弗!如耆婆醫王常作是言:『天下所有無非是藥。』菩薩亦爾,說一切法無非菩提。
[0055a01] 「舍利弗!如阿修羅王盡其勢力,不能遮障日月之道;一切魔眾亦復如是,盡其勢力不能遮障勤行菩薩修菩提道。
[0055a03] 「舍利弗!如色界天宮殿屋宅依空而住;勤行菩薩所得菩提,亦復如是依空而住。
[0055a05] 「舍利弗!譬如虛空悉能容受一切萬物,而是虛空初無增減;無量佛法亦復如是,雖有菩薩發心推求,而是佛法亦無增減。
[0055a08] 「舍利弗!譬如有人任力遊空,而虛空性無增無減;菩薩亦爾,住其信力行於佛智,而是佛智亦無增減。
[0055a10] 「舍利弗!譬如陶師未成器時不得器名;菩薩善法亦復如是,未發心時亦不得名。
[0055a12] 「舍利弗!如人已見轉輪聖王,則不求見諸餘小王;菩薩亦爾,若已發起菩提之心,則不更發聲聞、緣覺心。
[0055a15] 「舍利弗!如餘處中不出眾寶,眾寶要出於大海中。舍利弗!聲聞寶中不出三寶,三寶要從菩薩寶出。
[0055a17] 「舍利弗!譬如太子不名為王非不名王;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,非名為佛非不名佛。
[0055a19] 「舍利弗!譬如小寶亦不可輕。何以故?如是小寶能作大事多所利益。菩薩亦爾,初發心時亦不可輕。
[0055a21] 「舍利弗!我今為諸菩薩摩訶薩說如是喻,若有菩薩聞是諸喻即得安樂。」
[0055a23] 爾時,世尊即說頌曰:
「若欲證得於佛道, 應當除滅疑網心, 勤修無上信心者, 即能獲得於菩提。 若修淨印三昧者, 宣說諸法皆如夢, 無量世中淨其心, 即能得證正覺道。 佛所得道非身業, 亦非口意二業等, 無為真實性亦爾, 是故不可以喻說。 佛道無對不可見, 非眼識界如虛空, 非是一切諸情根, 又非諸根之境界, 非相非陰非入界, 非是心意受想識, 非知非知之境界, 是故佛境不可知。 諸佛大悲難思議, 無量無邊無障礙, 無字無聲不可說, 是故無能知佛界。 若有眾生無量世, 親近善友聽正法, 聞已即得大福德, 常受妙樂如先佛, 一切諸魔不得短, 諸根調伏行樂處, 能以方便壞四魔, 如法而住行佛界。 若行如是菩提道, 即得菩提為人說, 能渡眾生生死海, 能破一切大邪見, 即得無上相好等, 成就十力四無畏, 能知眾生煩惱行, 能壞一切諸有道。 若有菩薩勤精進, 即能破壞諸煩惱, 如火能焚乾草木, 菩提心能燒煩惱。」◎
[0055b17] 爾時,世尊復告海慧菩薩言:「善男子!菩薩摩訶薩勤行精進,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誰有修行勤精進者,當知是人即有菩提。誰有精進是人,即具檀波羅蜜、尸波羅蜜、羼提波羅蜜、毘梨耶波羅蜜、禪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,能自利益亦利於他。
[0055b22] 「善男子!過去無量劫有佛世尊,號勤精進如來、應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,國名善見,劫名華聚。爾時,世界大水彌滿,其水出生八萬四千上妙蓮華,一一縱廣滿十由旬,有無量億金色光明。其香微妙,阿迦膩吒諸天見已多受安樂,作如是言:『是世間中多有蓮華,當知亦當多有佛出。』是故此劫名曰華聚。
[0055c01] 「是時,彼國寂靜無聲,以寂靜故,無量世界諸菩薩等常樂觀察,以觀察故各各皆得喜行三昧,是故彼世名曰善見。
[0055c03] 「其國多有七寶林樹、樓閣殿舍,眾生安樂如兜率天,多饒飲食易獲神通,無有女身一切化生,亦無二道皆修大乘。
[0055c06] 「爾時,彼佛有三萬六千出家菩薩,皆悉獲得不退轉心,無量人天初發菩提堅固不退,彼佛世尊常樂宣說勤精進行。時大眾中有一菩薩,名堅固莊嚴,從座而起前禮佛足,長跪合掌,作如是言:『世尊!云何菩薩勤行精進?』
[0055c11] 「佛言:『善男子!勤行精進凡有四法。何等為四?一者、發心;二者、作心;三者、觀心;四者、如法住。如是四法,即是具足佛法因緣。何以故?善男子!發者即是生善法因,作者名為增善法因,觀者名為利眾生因,如法住者名入一切佛法因緣。又復,發者求聞正法,作者聞已能說,觀者善思惟義,如法住者如說而住。又復,發者調伏慳心,作者能一切施,觀者為眾生施迴向菩提,如法住者不求施果。又復,發者求覓受人,作者見來求者生慈愍心,觀者觀財無常,如法住者不求果報。又復,發者如法求財,作者求於淨命,觀者於不堅物修於堅法,如法住者一切捨時不生憍慢。又復,發者離諸惡戒,作者至心受持諸淨禁戒,觀者至心調伏毀禁之人,如法住者淨持禁戒不生憍慢。又復,發者淨於口業,作者淨於身業,觀者淨於意業,如法住者修集善法。
[0055c28] 「『又復,發者遠離瞋心,作者修集忍辱,觀者將護自他,如法住者修忍辱已不生憍慢。又復,發者常樂教化邪見眾生,作者能壞眾生瞋恚之心,觀者不見內外,如法住者遠離一切煩惱諸結。又復,發者遠離懈怠,作者勤修精進,觀者調伏一切懈怠眾生,如法住者勸諸眾生令修精進。又復,發者名為善慈,作者所作已竟,觀者不求餘乘,如法住者不失無上菩提之心。又復,發者莊嚴禪支,作者莊嚴三昧,觀者終不生於相似我慢,如法住者破壞眾生行惡之心。又復,發者莊嚴念心,作者莊嚴諸有,觀者其意堅固,如法住者勇健無怯。又復,發者名如法因,作者名如方便,觀者名為門戶,如法住者名為解脫。又復,發者謂求名字,作者持於文字,觀者字不可說,如法住者遠離文字。
[0056a14] 「『又復,發者離惡知識,作者親近善友,觀者於善友所至心聽法,如法住者不謬解義。又復,發者樂於捨家,作者遠離怨親,觀者求於善法,如法住者不隨他意。又復,發者所謂少欲,作者所謂知足,觀者易養易滿,如法住者善知時宜。又復,發者如戒而學,作者於戒不漏,觀者如意學戒,如法住者如慧學戒。又復,發者檀波羅蜜、尸波羅蜜,作者羼提波羅蜜、毘梨耶波羅蜜,觀者禪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,如法住者智波羅蜜、方便波羅蜜。又復,發者行施攝取,作者軟語攝取,觀者利他攝取,如法住者同利攝取。又復,發者所謂大慈,作者所謂大悲,觀者所謂大喜,如法住者所謂大捨。又復,發者護持正法,作者淨於福田,觀者莊嚴相好,如法住者調伏眾生。
[0056a29] 「『又復,發者實知陰魔,作者離煩惱魔,觀者壞於死魔,如法住者摧伏天魔。又復,發者謂身念處,作者謂受念處,觀者謂心念處,如法住者謂法念處。又復,發者了了知苦,作者遠離於集,觀者證真實滅,如法住者謂修於道。又復,發者所謂信根,作者謂精進根,觀者所謂念根,如法住者所謂慧根。又復,發者謂七覺分,作者謂八正道,觀者謂舍摩他,如法住者毘婆舍那。
[0056b08] 「『善男子!如一切行皆名為發,修一切善悉名為作,一切淨心名之為觀,知一切業名如法住。』
[0056b10] 「善男子!彼佛復告堅固莊嚴:『善男子!勤精進者寂靜其心,心若寂靜即是精進。若壞貪身,即是精進;若知身意,即是精進;斷我我所,即是精進;斷諸繫縛,即是精進;障煩惱盡,即是精進。若能遠離一切障礙,即是精進;若能除却十種憍慢,即是精進;能壞貪恚,即是精進。若能遠離無明有愛,即是精進。若不放逸者修於善法,即是精進。若能真實觀內外入,即是精進。若真實知陰界諸入,即是精進;心寂靜者即是精進;破壞疑心即是精進。若於三世不分別者,即是精進;若觀法界不動轉者,即是精進;若不漏者,即是精進;若不害者,即是精進;若不生悔,即是精進;若不求者,即是精進;若不滅者,即是精進;若不作者,即是精進。若無增減,即是精進;無上無下,即是精進;不捨不著,即是精進;不縛不解,即是精進;不去不來,即是精進;不生不滅,即是精進;非有放逸非不放逸,即是精進;無作作者,即是精進;無闇無明,即是精進;非見非不見,即是精進。』
[0056b29] 「善男子!彼佛說是精進法時,無量菩薩得無生忍。善男子。今此會中五千菩薩亦得如是無生忍法。七千天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善男子!爾時堅固莊嚴菩薩聞是法已,為得如是無量法故,勤修精進獲得下忍,為求法故不坐不臥乃至命終。既捨身已得生梵世受梵天身,於無量世供養於佛聽受正法,於彼劫中,周遍供養八萬四千諸佛如來,聽受正法勤行精進。
[0056c09] 「善男子!汝知爾時堅固莊嚴豈異人乎?即我身是。善男子!我久具足是精進故,超彌勒等諸大菩薩先成正覺。是故我言:誰有精進,當知是人即有菩提。
[0056c12] 「善男子!我勤精進猶尚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況懈怠耶!若有菩薩能精進者,是人則能自利利他。」
[0056c14] 爾時,世尊即說頌曰:
「我念過去無量世, 花聚劫中精進佛, 善見世界水彌滿, 出生八萬四千花。 其國猶如兜率天, 豐饒飲食無女身, 不由父母悉化生, 亦無二道純一乘。 十方世界諸菩薩, 觀善見國受安樂, 三萬二千出家眾, 無量人天發菩提。 爾時彼佛讚精進, 唯為堅固菩薩說, 若能發心勤修善, 繫心思惟如法住。 爾時世尊為我故, 分別廣說是四句, 發菩提心如法行, 思惟得忍如法住。 若求正法名初發, 如法而說名為作, 受義不謬善思惟, 修集於忍如法住。 若勤行施是初發, 求覓受者名為作, 明見無常善思惟, 不觀二相如法住。 如法求財是初發, 清淨活命是名作, 破壞慳心善思惟, 不求憍慢如法住。 遠離惡戒是初發, 不漏護戒是名作, 調伏毀戒善思惟, 戒淨無慢如法住。 遠離惡口是初發, 其心寂靜是名作, 其心寂靜善思惟, 諸法寂靜如法住。 遠離害心是初發, 修集忍辱是名作, 將護自他善思惟, 忍不生慢如法住。 誘喻瞋者是初發, 遠離惡人是名作, 內外寂靜善思惟, 不著我心如法住。 遠離懈怠是初發, 勤修精進是名作, 知於真實善思惟, 修集於道如法住。 始求善法是初發, 求已畢竟是名作, 念心受持善思惟, 不失於法如法住。 求於禪支是初發, 修集三昧是名作, 無相似慢善思惟, 無有過失如法住。 念慧之心是初發, 獲得法門是名作, 擁護正法善思惟, 勇健精進如法住。 正念因緣是初發, 修善方便是名作, 觀於內法善思惟, 得解脫已如法住。 始求文字是初發, 通達解了是名作, 知不可說善思惟, 了無文字如法住。 遠離惡友是初發, 親善知識是名作, 聞已如聞善思惟, 不遠離法如法住。 佛法出家是初發, 除捨怨親是名作, 修集善法善思惟, 不隨他意如法住。 少欲知足名發作, 樂於寂靜善思惟, 住寂靜已說無諍, 亦自修集如法住。 從戒而學是初發, 不行漏戒是名作, 無戒之戒善思惟, 從智慧戒如法住。 不說世事是初發, 常樂寂靜是名作, 易養易滿善思惟, 觀察無常如法住。 樂修施戒是初發, 忍辱精進是名作, 修禪智慧善思惟, 修智方便如法住。 行施攝取是初發, 軟語攝取是名作, 利益眾生善思惟, 自利利他如法住。 修集慈悲名發作, 不別三世善思惟, 為諸眾生淨身心, 修集喜捨如法住。 獲得正法是初發, 清淨福田是名作, 莊嚴自身善思惟, 調伏眾生如法住。 破壞陰魔是初發, 離煩惱魔是名作, 能壞死魔善思惟, 摧魔怨敵如法住。 修集身念是初發, 修集受念是名作, 修集念心善思惟, 修集法念如法住。 了了知苦是初發, 遠離於集是名作, 證滅真實善思惟, 修於正道如法住。 修於信根是初發, 修集諸力是名作, 修念三昧善思惟, 修於智慧如法住。 身心寂靜是初發, 遠離邪見是名作, 觀於名色善思惟, 精進不悔如法住。 無我我所是名發, 無縛無解是名作, 無去無來善思惟, 法性不動如法住。 遠離憍慢是初發, 除去貪恚是名作, 觀十二緣善思惟, 離癡有愛如法住。 若能遠離一切相, 破壞所有諸障礙, 具足十力四無畏, 能說功德勤精進。 如來說是精進法, 十千眾生悟無生, 五千菩薩得法忍, 無量人天發菩提。 堅固莊嚴我身是, 精進超過諸菩薩, 若欲獲得上真道, 當修精進如先佛。」
[0057c03] 爾時,修悲梵天語海慧菩薩言:「所言佛法,佛法者云何名佛法?」
[0057c04] 海慧菩薩言:「梵天!佛法者名一切法,一切法者名為佛法。如佛法性即一切法性,如一切法性即佛法性。佛法性、一切法性無有差別,一切法寂靜佛法亦寂靜,一切法空佛法亦空。梵天!一切法即十二因緣,菩提者亦十二因緣。」
[0057c09] 梵天言:「善男子!夫佛法者將不過於三界法耶!」
[0057c10] 「梵天!三界、佛法性無差別,三界平等、佛法平等,無有二相。」
[0057c12] 「善男子!譬如虛空無有增減,佛法亦爾,無增無減,性是空故無上無下。」
[0057c13] 「梵天!若善男子欲見佛法當作是觀。
[0057c14] 「復次,梵天!夫佛法者非處非非處,非生非滅,非青黃赤白班駁琉璃虛空界色、雜色無色。非有形質方圓脩短,無相無相相,無縛無解,無如是相名為佛法。無相無句無有文字,清淨寂靜,空義、無相義、無聚義、畢竟無出義、覺知義。不可宣說、不可覩、不可見者名寂靜義。寂靜義者即是空義,空義者即無聚義,無聚義者即真實義,真實義者即是畢竟不出之義,畢竟不出義者即不滅義。不滅義者即無處義,無處義者即是法性。法性者即是佛法,是名學法、名阿羅漢法、名緣覺法、名為佛法。
[0057c25] 「如是佛法及餘諸法,亦無住處不出不滅,無色形質方圓脩短,無智相貌無明無闇,一切諸法等無差別。求佛法者,謂佛佛法及一切法。菩薩摩訶薩坐於道場菩提樹下,乃能了了真實知見。何以故?諸佛正法無住處故,一切諸法亦無住處,佛法不可得,一切諸法亦不可得。佛法平等,一切諸法亦復平等。
[0058a03] 「若無因緣即無種性,若無種性即無出滅,若無出滅即名真實,真實知者即是實性,過去未來現在諸法即是佛法。何以故?通達三世無障礙故。無障礙者即是佛智,佛智者即是十八不共之法,不共之法者攝一切法,是故諸法即是佛法,諸法、佛法無二無別。」
[0058a09] 梵天言:「善男子!汝今了了見佛法不?」
[0058a10] 「梵天!佛法非色不可覩見,汝云何言了了見耶?一切諸法悉不可見,夫了了者即是佛法,無有二相。」
[0058a12] 梵天言:「善男子!如來何故說佛知見一切諸法?」
[0058a13] 「梵天!如來佛法若有定相,可得說言了了知見。」
[0058a14] 「善男子!佛法無耶?」
[0058a15] 「梵天!法若無定,不可說有、不可說無。若不可說有無相者,云何得言了了知見?」
[0058a17] 「善男子!如來云何說於佛法?」
[0058a17] 「梵天!如說虛空,虛空之性實無定相,佛法亦爾。」
[0058a18] 「善男子!佛法如是不可思議,菩薩初發菩提心時,聞如是法不驚不怖不可思議,正覺之性亦不可思議。」
[0058a21] 「梵天!佛所說者,乃能發是菩提之心,是故聞之不生怖畏。梵天!若有著者則生怖畏;若不著者不生怖畏;惜身命者則生怖畏,不惜身命無所怖畏;有障礙者則生怖畏,無障礙者無所怖畏;著我我所則生怖畏,斷我我所無所怖畏。」
[0058a26] 「善男子!菩薩摩訶薩有何力故聞深佛法不生怖畏?」
[0058a27] 「梵天!有八種力,聞深佛法不生怖畏。何等為八?一者、信力;二者、善友力;三者、多聞力;四者、善根力;五者、善思惟力;六者、破憍慢力;七者、大慈悲力;八者、如法住力。梵天!菩薩具足如是八力,聞說深法不生怖畏。」
[0058b03] 爾時,世尊讚海慧菩薩言:「善哉,善哉!善男子!善能宣說菩薩諸力。實如汝言,菩薩具足如是諸力,聞深佛法不生怖畏。
[0058b06] 「善男子!一切言說名之為聲,菩提之性亦不可說亦不可見,不可說見名第一義,如來了了知見如是不可宣說,愍眾生故而為宣說。菩提非心亦非心數,何況聲字!
[0058b09] 「善男子!如來憐愍諸眾生故覺甚深法,覺甚深法已,無知無覺無心心數,無聲無字不可宣說,為眾生故說有文字音聲次第。
[0058b12] 「善男子!譬如虛空非是色法,不可覩見非對非作。善男子!有人善畫畫空作像,若男、若女、若象、若馬,如是之人可思議不?」
[0058b15] 「不也。世尊!」
[0058b15] 「善男子!是猶可信;如來、世尊知不可說而能演說,是事甚難。雖復說此不可說法,然真實知性不可說。善男子!若聞是法不驚不怖,當知是人久於無量諸如來所種諸善根。善男子!如是經典不可思議,若有人能受持讀誦書寫解說,是人則能受持一切諸佛法藏,攝取一切眾生解脫。
[0058b22] 「善男子!若有菩薩了了得見無量世界所有諸佛,見已即以上妙七寶滿是世界,持用奉獻諸佛世尊,是人福德寧為多不?」
[0058b24] 「甚多!世尊!如是功德難以喻說。」
[0058b25] 「善男子!不如有人擁護正法為憐愍故,受持讀誦解說是經。何以故?法施之施勝於食施。夫食施者即是世施,法施之施是出世施。
[0058b28] 「善男子!若人能護佛正法者,即為四攝。何等為四?一、為佛攝;二、為天攝;三、為福攝;四、為智攝。
[0058c01] 「佛攝眾生,復有四事:一者、常得親近諸佛;二者、諸魔不得其便;三者、獲得無盡陀羅尼;四者、得住不退轉地。
[0058c04] 「天攝眾生,亦有四事:一者、說法之處諸天清淨;二者、說法之時眾樂受聽;三者、終不為他因緣所害;四者、不信者信。
[0058c06] 「福攝眾生亦有四事:一者、莊嚴於身,三十二相八十種好;二者、莊嚴於口,凡所演說眾生樂聞;三者、莊嚴佛土;四者、莊嚴種姓,所謂釋梵轉輪聖王。
[0058c10] 「智攝眾生亦有四事:一者、知眾生根如意說法;二者、知眾生病苦隨病施藥;三者、得大神通遊諸佛土;四者、了了通達法界。
[0058c12] 「善男子!若欲獲得如是功德,應當勤心護持正法。」
[0058c13] 爾時,世尊即說頌曰:
「若能護法生憐愍, 受持是經及廣說, 我說千分中一分, 猶如大海取一渧。 知恩念恩念如來, 是人可信付法藏, 供養無量十方佛, 如是則能護佛法。 雖施無量國珍寶, 不如至心誦一偈, 法施最妙勝食施, 是故智者應護法。 十方諸佛天龍神, 功德智慧所攝取, 莊嚴修行諸相好, 是人皆由護正法。 常遇諸佛善知識, 常聞無上真實道, 速得無量陀羅尼, 是人皆由護正法。 身口意戒得清淨, 具大神通遊諸國, 不退菩提具六度, 是人皆由護正法。 世界微塵可說盡, 護法功德不可量, 欲得不可宣說知, 應當堅心護正法。」
[0058c29] 爾時,眾中有一菩薩,名功德寶光,即從坐起,頭面敬禮,長跪合掌,前白佛言:「世尊!如來於是大經典中,說言佛法不可宣說。若不可說,云何可護?」
[0059a03] 佛言:「善哉,善哉!善男子!如是,如是。如來正法實不可說,如來覺知不可說法,如是正法雖不可說而有字句,以字句故可得宣示。如是字句受持讀誦書寫解說,是名護法。
[0059a07] 「善男子!復有護法,見有受持、讀誦、書寫、解說之者,恭敬供養、親近禮拜、尊重讚歎,生於師想擁護,供給衣服、飲食、臥具、湯藥、房舍、燈燭,聞其所說稱讚善哉,護其種姓所住宅舍,亦復護其侍使之等,聞惡隱蔽聞善稱揚。善男子!若能擁護是持法者,是人即能護佛法僧。
[0059a13] 「復次,善男子!若有能修空無相願,是人即是護持正法。
[0059a14] 「復次,善男子!見有誹謗方等經者不與同止,言語談論調伏其罪,是人即是護持正法。
[0059a16] 「復次,善男子!若有人能修集悲心、無飲食想,憐愍眾生宣說正法,是名護法。
[0059a18] 「復次,善男子!不惜身命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是等經,是名護法。
[0059a19] 「復次,善男子!若有聽法一字一句,往一由旬乃至七步入出息頃,是名護法。
[0059a21] 「善男子!過去無量阿僧祇劫,有佛號曰大知聲力如來、應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。國名淨光,劫名高顯。其土純是青琉璃寶。諸菩薩眾一切成就無量勢力,具足神通智慧無礙,一切菩薩悉受天身至心聽法,無有出家在家差別。爾時,世尊為護法故,與諸大眾頒宣正法。彼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法慧,白佛言:『世尊!何等是法而言擁護?』
[0059a29] 「佛言:『善男子!夫六入者樂求境界,若能遮止是名護法。善男子!眼識於色是名非法,若能遠離是名護法;乃至意識於法亦復如是。善男子!若見眼空,見已不觀於色、不著於識,是名為法。若能真實知如是法,是名護法;乃至若見意空,見已不觀於法、不著於識,是名為法。若能真實知如是法,是名護法。
[0059b07] 「『善男子!若法能生法,於是法中不求不取,心不貪著,是名護法。若有見法能生邪見,於是見中不求不取心不貪著,是名護法。若有無明不能淨心,於是垢中不求不取心不貪著,是名護法。
[0059b11] 「『善男子!若有一法,求取之後不能施人,此法非法亦非比尼。若能施者即是正法、即是比尼。若有無取無求無施,即是正法、即是比尼。夫取求者即是非道。若不施,即是非法、即非比尼;若能施者,即是正法、即是比尼。不取不求不施,即是不出不生不滅。若非出生滅,云何可施?不可施者乃名為法,乃名比尼。何以故?未生煩惱作障因緣故,是故無盡。無盡者無出,無出者名為法,名為比尼;於如是法不求不取,是名護法。』
[0059b21] 「善男子!爾時彼佛說是法時,三萬二千菩薩,得無生法忍。」
[0059b22] 「海慧菩薩言:『世尊!如我解佛所說義者,法及非法是名為法。何以故?若有分別法非法者,是人不名護持正法,若作法相是名非法。世尊!若能了達見一切法是無法者,是名第一真實之義。世尊!若無法無非法即是無數,若無數者即是實性,實性者名為虛空。虛空之性無邊無節,法性亦爾,法性實性無有差別。何以故?無邊無節故。若有菩薩見如是等,即真實見。世尊!我不見一法,以不見故不見有增不見有減。世尊!我如是見,將不誹謗如來說耶?是實見不?』
[0059c03] 「『善男子!如是見者不謗如來,是真實見。』說是法時,法慧菩薩及萬天人得無生忍。
[0059c05] 「善男子!汝知爾時法慧菩薩豈異人乎?即我身是。是故我於無量世中,所求正法今以付汝。」
[0059c07] 爾時,眾中有六萬億諸菩薩等,同共發聲白佛言:「世尊!我等當共擁護正法受持廣說。」
[0059c09] 佛言:「善男子!汝今云何如法而住護持正法?」
[0059c10] 山王菩薩即作是言:「世尊!惜身命者不能護法,我不惜命如法而住,故能護法。」
[0059c12] 功德山王菩薩言:「世尊!有貪利者不能護法,我無貪利故能護法。」
[0059c14] 寶幢菩薩言:「世尊!若見有法非法二相不能護法,我無二相故能護法。」
[0059c15] 福德藏菩薩言:「世尊!具煩惱者不能護法,我有智力已遠離之故能護法。」
[0059c17] 持炬菩薩言:「世尊!不破闇者不能護法,我今破闇故能護法。」
[0059c18] 電光菩薩言:「世尊!若隨他心不能護法,我隨自意故能護法。」
[0059c19] 遍藏菩薩言:「世尊!不調諸根不能護法,我今調伏故能護法。」
[0059c21] 淨光菩薩言:「世尊!若作種種諸法相者不能護法,我今於法無種種相故能護法。」
[0059c23] 增行菩薩言:「世尊!心狂亂者不能護法,我修三昧故能護法。」
[0059c24] 商主菩薩言:「世尊!不知道者不能護法,我今了知故能護法。」
[0059c25] 善念菩薩言:「世尊!有疑心者不能護法,我已斷疑故能護法。」
[0059c27] 善見菩薩言:「世尊!不如法住不能護法,我如法住故能護法。」
[0059c28] 慧光菩薩言:「世尊!愚癡之人不能護法,我今修智故能護法。」
[0059c29] 平等菩薩言:「世尊!取怨親相不能護法,我今平等故能護法。」
[0060a02] 法行菩薩言:「世尊!不知眾生諸根境界不能護法,我今知之故能護法。」
[0060a03] 神通王菩薩言:「世尊!見我我所不能護法,我今不見故能護法。」
[0060a05] 師子吼菩薩言:「世尊!不知佛性不能護法,我今知之故能護法。」
[0060a06] 彌勒菩薩言:「世尊!若遠菩提不能護法,我今已近故能護法。」
[0060a08] 功德聚菩薩言:「世尊!若無無量功德聚者不能護法,我今已有故能護法。」
[0060a09] 文殊師利言:「世尊!如是等語悉是謬語。何以故?如來、世尊坐於道場菩提樹下不得一法,汝云何言我當護法?世尊!我於諸法不取不捨,為眾生故修集悲心不護不捨。」
[0060a14] 爾時,佛讚文殊師利言:「善哉,善哉!善男子!如來昔坐菩提樹下實無所得,無所得故便從中起。」
[0060a16] 文殊師利言:「如來真實坐於道場菩提樹耶?何故而言從坐而起?世尊!如來若坐菩提樹下,如來、世尊則有二相:一者、如來;二者、菩提。如來、世尊已離二相。」
[0060a19] 佛言:「善男子!菩提、眾生、一切法性,等無差別一味一性,如來坐於菩提樹下見如是法,是故名為逮得菩提。我都不見離菩提外別有一法,見一切法皆悉平等,而是平等不入於數,是故平等名為無礙,以是因緣如來名為一切無礙。善男子!若能如是見如來者,是人即得如來解脫,得解脫已則能如是真實知見。」
[0060a26] 說是法時,海慧菩薩所將眷屬諸菩薩等,歡喜踊躍,各作是言:「我等今者得大利益,現見釋迦牟尼如來,及見文殊師利菩薩。世尊!隨是經典所住世界,當知其土得大利益。若有供養是經典者,及有受持讀誦書寫廣說其義,亦得利益。」
[0060b02] 爾時,世尊告諸菩薩言:「汝今知得何等利益?」
[0060b03] 諸菩薩言:「世尊!我等當以如是之義諮問文殊。」
[0060b05] 諸菩薩言:「文殊師利!云何名為得大利益?」
[0060b06] 文殊師利言:「有十利益。何等為十?佛出於世見已生信、既生信已聽受正法、聞正法已永壞疑心、壞疑心已得清淨命、得清淨命已不為利說法、彼聞法已發菩提心、既發心已堅固不退、心不退已如法而住、如法住已得無生忍。諸善男子!是名十利不可思議。」
[0060b11] 說是法時,三萬六千眾生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三千大千世界大地,六種震動,出金色光。
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十
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
海慧菩薩品第五之三
[0060b22] ◎爾時,海慧菩薩白佛言:「世尊!是大乘經能多利益無量眾生。何以故?一切眾生因大乘故,得人天樂及涅槃樂。世尊!夫大乘者,何法攝取?何法利益、何法難得、何法障礙、何因緣故名為大乘?」
[0060b26] 佛言:「善男子!有一法攝取大乘,所謂初發菩提之心,既發心已修不放逸。
[0060b28] 「復有一法,明信業果。
[0060b28] 「復有一法,觀十二緣。
[0060b28] 「復有一法,於諸眾生其心平等樂修大慈。
[0060b29] 「復有一法,謂不退失菩提之心。
[0060c01] 「復有一法,所謂念佛。
[0060c02] 「復有一法,如法住已念於正法。
[0060c02] 「復有一法,以不退心念於眾僧。
[0060c03] 「復有一法,不失道心念於淨戒。
[0060c04] 「復有一法,遠離煩惱心念於捨。
[0060c04] 「復有一法,欲得無量寂靜之身專念於天。
[0060c05] 「復有一法,念欲安隱一切眾生。
[0060c06] 「復有一法,勤行精進。
[0060c07] 「復有一法,欲令眾生悉得解脫,得解脫已受於喜樂。
[0060c08] 「復有一法,樂求正法。
[0060c08] 「復有一法,遠離退心為眾說法。
[0060c09] 「復有一法,於聽法者生愛念心。
[0060c10] 「復有一法,於說法者樂為供養。
[0060c10] 「復有一法,於正法中生藥樹想。
[0060c11] 「復有一法,於自己身生大醫想。
[0060c12] 「復有一法,至心專念護持正法。
[0060c12] 「復有一法,紹隆三寶不令斷絕。
[0060c13] 「復有一法遠,離懈怠。
[0060c14] 「復有一法,所謂知足。
[0060c14] 「復有一法,於一切財無貪慳想。
[0060c15] 「復有一法,自持戒已能化毀禁。
[0060c15] 「復有一法,自修忍已,能化眾生令離瞋心。
[0060c16] 「復有一法,得少利益生大恩想。
[0060c17] 「復有一法,少得恩分生大報想。
[0060c18] 「復有一法,自持淨戒不輕毀禁。
[0060c19] 「復有一法,破於憍慢。
[0060c19] 「復有一法,至心求覓聽法之人。
[0060c20] 「復有一法,離惡知識。
[0060c20] 「復有一法,至心修善。
[0060c21] 「復有一法,不隨他意。
[0060c21] 「復有一法,調伏諸根。
[0060c22] 「復有一法,於法師心如如來想。
[0060c22] 「復有一法,不惜身命護持正法。
[0060c23] 「復有一法,行於世法不為沾污。
[0060c24] 「復有一法,不惜身命求於正法。
[0060c24] 「復有一法,調伏眾生受苦不恨。
[0060c25] 「復有一法,如來現在若涅槃後,供養塔像等無有二。
[0060c26] 「復有一法,眾生不請樂為善友。
[0060c27] 「復有一法,於好物中心無貪著。
[0060c28] 「復有一法,樂念出家。
[0060c28] 「復有一法,樂稱人善。
[0060c29] 「復有一法樂,求莊嚴菩提之法。
[0060c29] 「復有一法,於同師同學心無嫉妬。
[0061a01] 「復有一法,教化眾生發菩提心,心無悔退。
[0061a02] 「復有一法,覆藏他過。
[0061a03] 「復有一法,求一切語。
[0061a03] 「復有一法,求一切作。
[0061a03] 「復有一法,所謂實語。
[0061a04] 「復有一法,發言之後要終其事。
[0061a05] 「復有一法,於善法所心無厭足。
[0061a05] 「復有一法,隨所得物悉與人共。
[0061a06] 「復有一法,善知魔界。
[0061a07] 「復有一法,破壞憍慢修真實知。
[0061a07] 「復有一法心樂寂靜。
[0061a08] 「復有一法,離我我所。
[0061a08] 「復有一法,不自讚歎。
[0061a09] 「復有一法,隨俗而行。
[0061a09] 「復有一法,修正命已樂於寂靜。
[0061a10] 「復有一法,持淨戒已思惟善法。
[0061a11] 「復有一法,修多聞已不生憍慢。
[0061a11] 「復有一法,修善行已即住初地。
[0061a12] 「復有一法,修空三昧觀於法性。
[0061a13] 「復有一法,得供養已其心不高。
[0061a13] 「復有一法,樂說世者不與同止。
[0061a14] 「復有一法,得如法物與同學共。
[0061a15] 「復有一法,真實方便。
[0061a15] 「復有一法,一切知已不生貪想。
[0061a16] 「復有一法,未學學已心不生悔。
[0061a17] 「復有一法,既學知已心不輕慢。
[0061a17] 「復有一法,遇罵辱已心不生瞋。
[0061a18] 「復有一法,供養、罵辱其心無二。
[0061a19] 「復有一法,聞說正法稱讚善哉。
[0061a19] 「復有一法,為欲具足六波羅蜜常求莊嚴。
[0061a20] 「復有一法,信心不退。
[0061a21] 「復有一法,為菩提道求於莊嚴。
[0061a22] 「復有一法,受供養已常淨己心,為令施主得大利益。
[0061a23] 「復有一法,具足七財。
[0061a23] 「復有一法,能破眾生貧窮困苦。
[0061a24] 「復有一法,以善方便調伏眾生。
[0061a25] 「復有一法,以四攝法攝取眾生。
[0061a25] 「復有一法,不與眾生而共諍訟。
[0061a26] 「復有一法,聞法之時於法師所不求其短。
[0061a27] 「復有一法,未得無上沙門果證心不生悔。
[0061a28] 「復有一法,常行世間,不為八法之所染污。
[0061a29] 「復有一法,常觀己過。
[0061a29] 「復有一法,於舉罪者不生瞋恚。
[0061b01] 「復有一法,見世間法其心生捨。
[0061b02] 「復有一法,不誑善友。
[0061b02] 「復有一法,先淨其心教他令淨。
[0061b03] 「復有一法,不為利養受持淨戒。
[0061b04] 「復有一法,為增善法修集寂靜。
[0061b04] 「復有一法,為於善法修淨莊嚴。
[0061b05] 「復有一法,為淨功德而修莊嚴。
[0061b06] 「復有一法,為淨智慧而修莊嚴。
[0061b06] 「復有一法,修集無想三昧方便。
[0061b07] 「復有一法,如法而忍。
[0061b08] 「復有一法,修三解脫。
[0061b08] 「復有一法,知處非處。
[0061b09] 「復有一法,修舍摩他,為欲莊嚴毘婆舍那。
[0061b09] 「復有一法,知於解脫。
[0061b10] 「復有一法,觀於三世等。
[0061b11] 「復有一法,謂不分別一切法界。
[0061b11] 「復有一法,一切法性不生不滅。菩薩摩訶薩觀是百法,如是名為攝取大乘。」
[0061b13] ◎爾時,世尊復告海慧菩薩言:「善男子!有二法利益大乘:一者、樂念佛法;二者、樂離聲聞。
[0061b15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擁護解脫;二者、能演說法。
[0061b16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求菩提心;二者調伏眾生。
[0061b17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觀菩提心猶如幻相;二者、觀諸眾生悉無有我。
[0061b18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不捨菩提之心;二者、觀法平等。
[0061b19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淨於善根;二者、無作無淨。
[0061b20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為善法故而修莊嚴;二者、畢竟。
[0061b21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自身畢竟;二者、眾生畢竟。
[0061b22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內淨;二者、外淨。
[0061b23] 「復有二法:一、不作罪;二、作已悔。
[0061b24] 「復有二法:一、能布施;二、不求報。
[0061b24] 「復有二法:一、平等施;二、能迴向。
[0061b25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持戒;二者、不求善果。
[0061b26] 「復有二法:一、不自譽;二、不毀他。
[0061b27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忍辱;二者、軟語。
[0061b27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於貪不貪;二者、於瞋不瞋。
[0061b28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為於善法勤修精進;二者、不輕懈怠。
[0061b29] 「復有二法:一、身寂靜;二、心寂靜。
[0061c01] 「復有二法:一、求禪支;二、調伏心。
[0061c02] 「復有二法:一、樂在禪定;二、不厭欲界。
[0061c03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求法;二者、樂法。
[0061c04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樂觀法;二者、欲法。
[0061c04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樂求善友;二者、恭敬供養。
[0061c05] 「復有二法:一、至心聽;二、至心受。
[0061c06] 「復有二法:一、數諮問;二、如法住。
[0061c07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知法;二者、知義。
[0061c08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聞已無厭;二者、知已無厭。
[0061c09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修善;二者、離惡。
[0061c09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樂說正法;二、者於受法者生憐愍心。
[0061c11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於法無慳悋心;二者、說時無有食想。
[0061c12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至心聽;二、至心受。
[0061c13] 「復有二法:一、離五蓋;二、修七覺。
[0061c13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喜;二者、樂。
[0061c14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知己;二者、知時。
[0061c15] 「復有二法:一、信果報;二、作善業。
[0061c15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不斷聖性;二者、實語。
[0061c16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如說而住;二者、不藏如來功德。
[0061c17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淨身;二者、遠離三不善根。
[0061c18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觀身猶如草木;二者、為淨心故修行善法。
[0061c20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淨口;二者、遠離四過。
[0061c20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觀一切法悉不可說;二者、觀聲如響。
[0061c22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淨心;二者、遠離無明嫉妬邪見。
[0061c23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內淨;二者、外無行處。
[0061c24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修慈;二者、遠離親怨之想。
[0061c25] 「復有二法:一、觀眾生猶如虛空;二者、修慈。
[0061c25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不捨悲心;二者、求善不悔。
[0061c26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能調不調;二者、調時不悔。
[0061c27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持法;二者、護持法者。
[0061c28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樂法;二者、護法。
[0061c29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稱揚人善;二者、樂藏他過。
[0062a01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離貪;二者、離瞋。復有二法:一者、不捨眾生;二者、修捨。
[0062a02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念佛;二者、知無念處。
[0062a03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觀身;二者、求三十二相。
[0062a04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念法;二者、化諸眾生令住法中。
[0062a05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觀無貪處;二者、於貪者所生於悲心。
[0062a06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念菩薩僧;二者、依無退僧。
[0062a07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觀於無僧;二者、擁護四沙門果。
[0062a08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念戒;二者、知菩提心不可宣說。
[0062a09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觀戒無住;二者、護毀禁者。
[0062a10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念施;二者、施已無悔。
[0062a11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遠離煩惱;二者、離煩惱故演說正法。
[0062a12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念天;二者、樂寂靜。
[0062a13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具足念心;二者、擁護亂心。
[0062a14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功德莊嚴;二者、智慧莊嚴。
[0062a15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觀無造作;二者、樂修善法。
[0062a16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無縛;二者、縛者解脫。
[0062a17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遠離誑心;二者、至心清淨。
[0062a18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知恩;二者、念恩。
[0062a19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說一切過;二者、而遠離之。
[0062a20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自修聖行;二者、化他令行。
[0062a21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願求善法;二者、心無厭足。
[0062a22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遠離惡法;二者、親近善法。
[0062a23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請佛說法;二者、至心聽受。
[0062a24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知一切法不生不滅;二者、說字句義。
[0062a25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知無眾生;二者、以己善根與眾生共。
[0062a26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遠離諸相;二者、深求三十二相。
[0062a27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觀空;二者、將護眾生。
[0062a28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修集無願;二者、及願眾生。
[0062a29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修一切善;二者、願諸眾生同修善根。
[0062b01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智慧無礙;二者、受諸有身。
[0062b02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不動;二者、不悔。
[0062b03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慚;二者、愧。
[0062b03] 「復有二法:一、樂寂靜;二、求靜法。
[0062b04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修集無諍三昧;二者、觀無眾生。
[0062b05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少欲;二者、知足。
[0062b06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覆藏他罪;二者、顯露己過。
[0062b07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觀十二因緣;二者、深信。
[0062b08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無我;二者、無眾生。
[0062b08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防自煩惱;二者、壞他煩惱。
[0062b09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觀無作無受;二者、樂修善法。
[0062b10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觀生死過;二者、不斷生死。
[0062b11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自樂生死;二者、化諸眾生令度生死。
[0062b13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求波羅蜜;二者、求已無處。
[0062b14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求智;二者、化他令同己智。
[0062b15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不求供養;二者、為供養故造作諸業。
[0062b16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於有恩處常欲報之;二者、於恩無恩等而報之。
[0062b17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修不放逸;二者、修無緣慈。
[0062b18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入於出家;二者、既出家已心生愛樂。
[0062b19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自成功德;二者、於無德者生憐愍心。
[0062b21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修於身念;二者、無有念處。
[0062b22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念於受處;二者、無有念處。
[0062b23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念於心處;二者、無有念處。
[0062b23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念於法處;二者、無有念處。
[0062b24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遠離不善之法;二者、親近能生善法。
[0062b26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遠離已生惡法;二者、護持已生善法。
[0062b27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為令未生善法得生;二者、為令增廣而擁護之。
[0062b28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獲大神通;二者得已教化眾生。
[0062b29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安住法界;二者遍見諸佛世界。
[0062c01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信心不動;二者、化不信者令同己信。
[0062c02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淨心;二者、教化狂亂之人。
[0062c03] 「復有二法:一、勤精進;二、化懈怠。
[0062c04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具足無礙智慧;二者、化彼無明眾生。
[0062c05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觀界;二者、觀緣。
[0062c06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求智莊嚴;二者、其心不悔。
[0062c07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觀諸煩惱;二者、出煩惱已了知解脫。
[0062c08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一切法解脫;二者、煩惱不合三界。
[0062c09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莊嚴菩提;二者、修學菩提。
[0062c10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盡智;二、無生智。
[0062c11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觀聖道方便;二者、觀生死方便。
[0062c12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畢竟道;二者、知退轉道。
[0062c13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如法而住;二者、於諸法中不生著見。
[0062c14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從緣生滅;二者、從緣解脫。
[0062c15] 「復有二法:一、知魔業;二、知已離。
[0062c16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於恚生忍;二者、於忍生愛。
[0062c17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為菩提故而修莊嚴;二者、雖修莊嚴心無貪著。
[0062c18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不捨煩惱;二者、不捨修善莊嚴。
[0062c19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知處非處;二者、以諸善根迴向菩提。
[0062c21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觀菩提心猶如幻相;二者、修向無上菩提莊嚴。
[0062c22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觀諸眾生及以菩提等無差別;二者、知諸眾生因緣菩提而得解脫。
[0062c24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知法無生;二者、為善法故而修莊嚴。
[0062c25] 「復有二法:一者、不可說法而能宣說;二者、一切眾生悉同一乘。
[0062c27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初發菩提之心;二者、親近善友心不生悔;三者、修集大悲心不退轉。
[0062c28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破壞慳悋;二者、惠施一切;三者、攝取菩提。
[0063a01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具足淨戒;二者、調伏毀禁;三者、迴向菩提。
[0063a02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心不瞋恨;二者、調瞋恚者;三者、迴向菩提。
[0063a04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於生死中心無悔退;二者、甘樂營他所作事業;三者、迴向菩提。
[0063a05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得三昧定;二者、不生憍慢;三者、迴向菩提。
[0063a07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求於多聞;二者、得已不生憍慢;三者、迴向菩提。
[0063a08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生緣;二者、法緣;三者、無緣。
[0063a09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自悲;二者、悲他;三者、離自他悲。
[0063a10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為於自利修集智慧;二者、以是智慧轉化眾生;三者、自利利他。
[0063a12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知過去已盡;二者、知未來無生;三者、知現在無住。
[0063a13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為正定者修集慈心;二者、為邪定者修集悲心;三者、為不定者修集解脫。
[0063a15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淨身;二者、淨口;三者、淨意。
[0063a16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修不淨觀為壞貪欲;二者、修慈為壞瞋恚;三者、觀十二因緣為壞無明。
[0063a18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安;二者、樂;三者、知足。
[0063a19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聞已能持;二者、能廣分別文字句義;三者、觀察罪過。
[0063a21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具足七財;二者、能大法施;三者、能施眾生。
[0063a22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實義;二者、真義;三者、不誑義。
[0063a23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自知;二者、知他;三者、知時。
[0063a24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五陰法陰平等;二者、諸界法界平等;三者、諸入法入平等。
[0063a25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修空;二者、無相;三者、無願。
[0063a26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不謗因果;二者、方便生法皆從因緣;三者、和合因緣而得名字。
[0063a28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信佛不可思議;二者、信法不生誹謗;三者、信僧良祐福田。
[0063b01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遠離貪欲;二者、遠離瞋恚;三者、遠離愚癡。
[0063b02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世諦;二者、第一義諦;三者、不著二諦。
[0063b03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遠離煩惱;二者、遠離憍慢;三者、於福田所禮拜供養。
[0063b05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不染欲界;二者、不著色界;三者、於無色界不生憍慢。
[0063b07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供養不喜;二者、毀辱不恚;三者、離世八法。
[0063b08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藏覆諸根;二者、解了諸根;三者、寂靜諸根。
[0063b09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趣向善地;二者、離善地障;三者、觀善地德。
[0063b11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至心;二者、淨心;三者、淨莊嚴。
[0063b12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學戒戒;二者、學心戒;三者、學慧戒。
[0063b13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受樂不生貪逸;二者、受苦不生惱恚;三者、不苦不樂修集於捨。
[0063b15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轉因不造作故;二者、轉於煩惱不觀相故;三者、轉於三世無願求故。
[0063b16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眼空;二者、色寂靜;三者、受無住處。
[0063b18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藏戒;二者、護定;三者、觀慧。
[0063b19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憶持念法;二者、思惟觀法;三者、如法而住。
[0063b20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音聲因緣聲聞解脫;二者、十二因緣緣覺解脫;三者、六度因緣菩薩解脫。
[0063b22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施;二者、大施;三者、畢竟施。
[0063b23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護法;二者、護持正法;三者、護持大乘。
[0063b24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行於生死;二者、觀其罪過;三者、知已遠離。
[0063b26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至心聽法破除五蓋;二者、常樂寂靜;三者、如法而住。
[0063b27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依義;二者、依法;三者、依智。
[0063b28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求多聞已樂於寂靜;二者、樂寂靜已思惟善法;三者、善思惟已知法平等。
[0063c01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親近智者;二者、諮問多聞;三者、護於善人。
[0063c02] 「復有三法:一、無貪心為人說法;二、見聽法者慈心視之;三者、一心觀於菩提。
[0063c04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視諸眾生其心平等;二者、觀心平等;三者、觀佛平等。
[0063c06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過去已盡;二者、未來不合;三者、現在不住。
[0063c07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觀苦無常;二者、諸法無我;三者、涅槃寂靜。
[0063c09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聞已堅持;二者、三昧堅持;三者、智慧堅持。
[0063c10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犯已不覆;二者、悔先所犯;三者、至心護戒。
[0063c11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破壞疑心;二者、破壞悔心;三者、破障礙心。
[0063c12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善欲;二者、離談世事;三者、樂於寂靜。
[0063c14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忍甚深法;二者、說甚深義;三者、解種種義。
[0063c15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具足聲忍;二者、具思惟忍;三者、具於順忍。
[0063c16] 「復有三法:一者、智慧方便;二者、大慈;三者、精進堅牢。
[0063c17] 「善男子!菩薩具足如是等法,能利益大乘。
[0063c18] 「善男子!復有四法障礙大乘。何等為四?一者、聽不應聽;二者、不欲聽受菩薩法藏;三者、行諸魔業;四者、誹謗正法。
[0063c21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貪欲;二者、瞋恚;三者、愚癡;四者、不樂求法。
[0063c22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嫉他得利;二者、於財慳貪;三者、樂誑法師;四者、不樂親近見善知識。
[0063c24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於善知識生惡友想;二者、於惡知識生善友想;三者、非法法想;四者、法非法想。
[0063c26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不樂惠施;二者、施已生悔;三者、施已觀過;四者、不念菩提心。
[0063c28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為欲而施;二者、為瞋而施;三者、為癡而施;四者、為怖畏而施。
[0064a01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為名字施;二者、為本而施;三者、為善友施;四者、為勝故施。
[0064a03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不至心施;二者、不自手施;三者、不現見施;四者、輕慢施。
[0064a04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下物施;二、少物施;三者、不至心施;四者、輕慢施。
[0064a06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毒施;二者、刀施;三者、不淨施;四者、無利益施。
[0064a07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見持戒者生瞋恚心;二者、見毀禁者生愛念心;三者、隨惡友語;四者、不念施戒。
[0064a09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非法求利;二者、如法得財不與人共;三者、斷他供養;四者、心不知足。
[0064a11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為貪利養故攝持威儀;二者、為利養故下聲而語;三者、其心諂曲;四者、邪命自活。
[0064a13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於同學所生瞋恚心;二者、於同乘者生瞋恚心;三者、不知魔業;四者、樂說他過。
[0064a15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憍慢不聽正法;二者、不能恭敬法師;三者、不能禮拜父母師長善友;四者、意隨惡業。
[0064a18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覆他功德;二者、廣說他過;三者、增長憍慢;四者、瞋恚堅固。
[0064a19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懈怠;二者、不樂聽聞善語;三者、不隨順語;四者、住於非法。
[0064a21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不調;二者、不淨;三者、不藏;四者、不忍。
[0064a22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不喜聞受無上善法;二者、樂在城邑聚落村屯;三者、毀破禁戒樂受供養;四者、不能調伏根門。
[0064a25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不能攝取眾生;二者、不能調伏眾生;三者、不能護持正法;四者、樂說法師過罪。
[0064a27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不修信心;二者、不能觀察眾生罪過;三者、不觀惡知識過;四者、不觀疑心罪過。
[0064a29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不觀內;二者、不觀外;三者、無慚;四者、無愧。
[0064b01] 「復有四法:一、不知恩;二、不報恩;三者、背恩;四者、樂邪見。
[0064b03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誹謗聖人;二者、將護世人;三者、不信福田;四者、呵毀法施。
[0064b04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不淨身業;二者、不護口業;三者、不捨意業;四者、厭悔大乘。
[0064b06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為破和合而作兩舌;二者、於師和上出瞋恚語;三者、為壞利益作無義語;四者、欺誑人天而生妄語。
[0064b09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不護戒因;二者、亂禪定因;三者、不信後世;四者、樂著世事。
[0064b10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麁穬;二者、憍慢;三者、樂說世間;四者、常樂睡眠。
[0064b12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假菩薩名而受供養;二者、不能瞻視病苦之人;三者、不種善子;四者、不向菩提。
[0064b14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自輕;二者、輕法;三者、輕福;四者、數念聲聞辟支佛乘。
[0064b15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貪身;二者、貪心;三者、貪命;四者、貪戒。
[0064b16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貪房舍;二者、貪檀越;三者、貪邪見;四者、貪破戒。
[0064b18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多作;二者、多語;三者、多受;四者、多視。
[0064b19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我見;二者、邪見;三者、斷見;四者、常見。
[0064b20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不作;二者、作已轉;三者、心悔;四者、不樂。
[0064b22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不向道地;二者、不修禪定;三者、退失智慧;四者、不樂方便。
[0064b23] 「復有四法:一者、障礙於法;二者、障礙善業;三者、煩惱障礙;四者、魔業障礙。
[0064b25] 「善男子!如是等法名障大乘。」說是法時,四萬四千人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二萬八千菩薩得無生法忍。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六種震動,虛空之中無量天人,異口同音作如是言:「善哉,善哉!世尊!今日如來大師子吼,憐愍眾生開大乘門。世尊!若有眾生於是法中得少分者,即得斷除三惡道苦,漸漸當得無量法寶。譬如有人於村邑外見大寶聚,見已憐愍即還入村告語眾人:『誰欲斷貧當與我俱。』是人說時,或有信者,或不信者。其中信者即與相隨俱至寶所,隨意採取即破貧苦,而是寶聚亦無增減,亦不念言:『聽是人取不聽彼人,破是人貧不破彼人,聽是持去不聽彼持。』如來、世尊亦復如是,於無量世勤求如是無上法寶,求已得見生大憐愍,以大梵音語諸眾生:『若有欲壞生死貧窮,當至心聽。』有諸眾生薄福不信,則不能壞生死貧窮。其中信者隨任智力,取聲聞乘、辟支佛乘、菩薩大乘,是大寶聚亦無增減。若有至此寶聚之中,乃至不能取一寶者,是人常住三惡道中。若有能取一字一句,乃至一念受持之者,是人能壞生死貧窮。何況取是大乘經典一品二品,及其具足聽受讀誦為人解說?」
[0064c19] 爾時,世尊讚諸天人:「善哉,善哉!諸天子!若有受持如是經典,是人則具一切善法,頂戴如來無上佛智,是大智聚,能大利益無量眾生。」
[0064c22] 爾時,世尊以偈頌曰:
「諸乘之中大乘最, 猶如虛空無邊際, 遠離一切生死有, 趣菩提樹無障礙。 若能清淨其心意, 所有惠施於一切, 至心受持清淨戒, 趣菩提樹無障礙。 於諸眾生心平等, 常觀煩惱諸罪過, 能勝一切下劣乘, 調伏眾生於大乘。 若有至心受讀經, 具足寂靜戒忍辱, 具足智慧壞魔眾, 憐愍眾生趣道樹, 莊嚴慈悲乘四禪, 智慧利刀摧魔眾, 道樹下觀十二緣, 起已愍眾說大乘。 十方眾生乘大乘, 乘無增減如虛空, 大乘神通叵思議, 是故如來修集之。 安住念處嚴正勤, 如意為足根勢力, 遊八正路採覺寶, 是故如來趣道樹。 其心寂靜離煩惱, 壞破諸闇獲智光, 是故梵天及帝釋, 敬禮如來乘大乘。 具足六度六神通, 具善方便修三脫, 能壞諸魔及邪見, 是故如來乘大乘。 若有具足諸善根, 及以成就不善根, 有信則得破煩惱, 是故大乘難思議。 所有一切世間法, 及以無上出世法, 若有學法無學法, 一切攝在大乘中。 若有眾生行惡道, 親近邪見惡知識, 憐愍是輩修方便, 為調伏故說大乘。 下劣不樂於大乘, 心迮不能壞人結, 常求自樂捨餘人, 聞說大乘生恐怖。 若有智者具力勢, 憐愍眾生作利益, 聞說大乘心歡喜, 壞眾苦惱心不悔。 若欲了知眾生行, 一切眾生諸界根, 菩薩一念能通達, 是故大乘難思議。 得身寂靜相莊嚴, 得口寂靜眾樂聞, 得心寂靜具神通, 如是皆因趣大乘。 若有人能行大乘, 是則不斷三寶種, 能為眾生作利益, 破壞貧窮諸苦惱。 能到十方諸世界, 現見無量佛世尊, 如是趣向大乘者, 是人即得無量福。 一切世間無能勝, 趣向無上大乘者, 具足大力壞魔眾, 是故大乘難思議。 得色得力大自在, 梵釋轉輪聖王身, 若有乘此大乘者, 是人受於三界樂。 施已終不生悔心, 所重之物不悋著, 捨身自施修慈悲, 是故大乘難思議。 持戒精進樂梵行, 能以神力障日月, 不貪著身善果報, 修如是乘調眾生。 說法有受不受者, 於是不生瞋愛心, 身心勤修大精進, 為得難得之大乘。 能得無上大法王, 亦得難忍之忍辱, 無量劫中受苦惱, 為得大乘勝一切。 勤作利益多眾生, 身口意業悉柔軟, 修集慈悲及神通, 為住大乘大利益。 了知法界生住滅, 無我無諍調諸根, 若能安住於大乘, 即受安樂如先佛。 具足念心及精進, 四如意足大神力, 依止正法及真義, 皆由樂住於大乘。 具足無上無所畏, 能師子吼無上尊, 微妙相好自莊嚴, 皆由樂住於大乘。 具足三種之神通, 調伏教化於眾生, 其心寂靜無憍慢, 若行大乘具忍辱。 具足梵音聲微妙, 一切眾生甚樂聞, 若樂修集大乘者, 是人善解眾生語。 所作諸業為淨土, 不久當得無邊身, 若有至心聽是法, 當受無邊無上樂。 能遊虛空達邊際, 能知大海水幾渧, 不能演說大乘德, 是故是乘難思議。」
[0065b29] 爾時,世尊復告海慧菩薩:「善男子!若欲受持如是等經,欲自寂靜其深心者,應當受持門句、法句、金剛句。至心觀察門句者,一切法中而作門戶:所謂阿字一切法門,阿者言無,一切諸法皆悉無常。波亦一切法門,波者即第一義。那亦一切法門,那者諸法無礙。陀亦一切法門,陀者性能調伏一切法性。沙亦一切法門,沙者遠離一切諸法。多亦一切法門,多者一切法如。迦亦一切法門,迦者一切諸法無作無受。娑亦一切法門,娑者一切諸法無有分別。伽亦一切法門,伽者如來正法甚深無底。闍亦一切法門,闍者遠離生相。曇亦一切法門,曇者於法界中不生分別。奢亦一切法門,奢者具奢摩他得八正道。佉亦一切法門,佉者一切諸法猶如虛空。叉亦一切法門,叉者一切法盡。若亦一切法門,若者諸法無礙。咃亦一切法門,咃者一切法是處非處。蠱亦一切法門,蠱者觀五陰已得大利益。荼亦一切法門,荼者一切諸法無有畢竟。迦亦一切法門,迦者身寂靜故得大利益。至亦一切法門,至者心寂靜故離一切惡。優亦一切法門,優者受持擁護清淨禁戒。蛇亦一切法門,蛇者善思惟。替亦一切法門,替者住一切法。修亦一切法門,修者一切諸法性是解脫。毘亦一切法門,毘者一切諸法悉是毘尼,毘尼者調伏己身。時亦一切法門,時者一切諸法性不染污。阿亦一切法門,阿者一切諸法性是光明。娑亦一切法門,娑者修八正道。婆亦一切法門,婆者一切諸法非內非外。善男子!是名門句,能淨念心,能淨其心,知眾生根。
[0066a01] 「法句者,一切諸法解脫印,一切諸法無二印,一切諸法無常斷印,一切諸法無增減印,一切法等如虛空印,一切諸法五眼道印,一切法如虛空印,一切諸法無有分別如虛空印,一切諸法入法界印,一切法如印,一切諸法無去來現在如印,一切諸法本性淨印,一切法空印,一切法無相印,一切法無願印,一切法無處無非處印,一切法苦印,一切法無我印,一切法寂靜印,一切法性無過咎印,一切諸法第一義攝取印,一切諸法如法性住印,一切諸法畢竟解脫印,一切諸法無時印,一切諸法過三世印,一切諸法味同一印,一切諸法性無礙印,一切諸法性無生印,一切諸法性無諍印,一切諸法性無覺觀印,一切諸法非色不可見印,一切諸法無屋宅印,一切諸法無對治印,一切諸法無業果印,一切諸法無作無受印,一切諸法無出滅印。善男子!是名法句。如是法句,即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菩提。如是法印句,攝取八萬四千法聚。善男子!若能如是觀法聚者,即能獲得無生法忍。善男子!若有未種善根之人,聞是法已即得種之,壞於魔業。善男子!若如是觀,即能獲得無盡器陀羅尼,如是等法悉能攝取八萬四千三昧、八萬四千眾生行性,是名法句。
[0066a25] 「金剛句者,其身不壞猶如金剛。何以故?法性不壞故,智慧之性能破無明,是故智慧名金剛句。五逆之罪壞一切善,是故五逆名金剛句。不淨之觀能壞貪欲,是故不淨名金剛句。慈心之觀能壞瞋恚,是故慈心名金剛句。觀十二緣能壞愚癡,是故觀緣名金剛句。一眾生心攝取一切眾生之心,名金剛句。一眾生心一切眾生心悉皆平等,名金剛句。一切佛一佛皆悉平等,名金剛句。一福田一切福田無盡平等,名金剛句。一切諸法如虛空等,名金剛句。一切諸法等同一味,名金剛句。一切諸法及以佛法平等無二,名金剛句。金剛三昧能壞一切諸魔惡業,名金剛句。如來妙音壞諸惡聲,名金剛句。觀無生滅過生老死,名金剛句。
[0066b10] 「善男子!如是等法名金剛句,名堅牢句,名不壞句,名不破句,名平等句,名為實句,名無二句、不退轉句、大寂靜句、無能作過句、不增不減句,無有有句、無有法句、真句、有句、不謗佛句、依法句、共僧句、如爾句、分別三世句、勇健句、梵句、慈句、心句、虛空句、菩提句、不低句、法相句、無相句、心意識無住句、波旬句、破魔句、無上句、無勝句、廣句、行己境界句、入佛境界句、無覺觀句、於法界所不分別句、無句句。
[0066b19] 「善男子!若有菩薩能解如是等句義者,必當坐於菩提樹下,金剛師子法座之上。」
[0066b21] 說是法時,八千菩薩得入法門陀羅尼,亦獲一切眾生平等三昧。
[0066b23] 爾時,十方諸來菩薩以妙香華、種種伎樂供養於佛,說偈讚曰:
「我今敬禮無上尊, 能知一切眾生聲, 說相無相實一相, 而得妙相三十二。 若有眾生一一心, 平等攝諸眾生心, 說行無行實一行, 是故我禮無上尊。 如來真實知因果, 故為眾生說業報, 真如法界非有無, 是故我讚無上尊。 一切眾生無覺觀, 其心本淨無有貪, 從因緣故生貪欲, 是故我禮真智因。 我見佛身種種色, 而如來身實無色, 愍眾故示無色色, 我禮人中師子王。 一切福田入一田, 而是一田無增減, 不動法界不轉移, 是故我禮人象王。 觀諸眾生心如幻, 諸法菩提亦復然, 知一切法皆平等, 是故我禮無平等。 觀諸法界悉平等, 故說諸法無一二, 非有非無是解脫, 是故我禮斷二見。 日月可說墜落地, 猛風可說索繫縛, 須彌可說口吹動, 不可說佛有二語。 實語真語及淨語, 身心清淨如虛空, 世法不染如蓮花, 是故我禮無上尊。 若有能讚如是德, 即獲如是之功德, 我為如是諸功德, 敬禮如是功德聚。」
[0066c18] 時,諸菩薩既讚歎已,白佛言世尊:「夫大寶者,所謂佛也。佛出世者即是樂出,佛出世者即是信出,佛出世者即是念出,佛出世者即是智出,佛出世者即是施、戒、忍、精進、禪定、慧出,佛出世者即是慈出悲喜捨出,佛出世者即是十二因緣法義智出,佛出世者即是念處、正勤、如意、根、力、覺、道一切善法出。」
[0066c24] 爾時,眾中有一菩薩名曰慧聚,白佛言:「世尊!生老病死出於世者即是佛出,無明愛出即是佛出,貪恚癡出即是佛出,一切疑網煩惱出者即是佛出。何以故?若如是等法不出世者,佛以何緣出現於世?」
[0066c29] 佛言:「善哉,善哉!善男子!實如所言。」
[0067a01] 爾時,海慧菩薩言:「世尊!若有不見如是等法,時如來為出於世、不出於世?」
[0067a02] 「善男子!菩薩初發菩提心時,真實不知如是等法,是故我為而宣說之。
[0067a04] 「善男子!菩薩有四種:一者、初發菩提之心;二者、修行菩提之道;三者、堅固不退菩提;四者、一生當補佛處。發心菩薩見佛色相,見已即發菩提之心。修行菩薩見佛具足一切善法,見已即發菩提之心。不退菩薩見如來身及一切法皆悉平等。一生菩薩不見如來所有功德及一切法。何以故?所得慧眼了了淨故,斷二見故,淨智慧故。若不見淨不淨,不見非淨非不淨,是人即能明見如來。
[0067a13] 「善男子!我昔如是見然燈佛,見已即得無生法忍,亦能了了知得無得。得已即時上昇虛空,高七多羅樹,處空住已,了了得知一切法界,了了知已心無所住,無所住已,得六萬三昧門。時然燈佛即授我記:『摩納!汝於來世當得作佛,號釋迦如來、應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。』我於爾時都不聞是授記音聲,亦無佛想,及授記想;我於爾時三種淨慧:不見我想、不見佛想,及授記想。復有三淨:不見於我、不見眾生,及以正法。復有三淨:不見名、不見色、不見因。復有三淨:見一切陰悉入法陰、見一切界悉入法界、見一切入悉入法入。復有三淨:過去已盡、未來不生、現在不住。復有三淨:觀身如水月、觀聲不可說、觀心不可見。復有三淨:空無相願。若如是見,即是真實見於授記。
[0067a29] 「善男子!若有菩薩作如是見,是名實見。」
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十
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十一
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
海慧菩薩品第五之四
[0067b08] 爾時,海慧菩薩白佛言:「世尊!菩薩摩訶薩若有具足如是等見,發何等願?」
[0067b09] 佛言:「善男子!如是之人如本發願,菩薩摩訶薩若心在定、若不在定,為眾生故如本發願。
[0067b11] 「善男子!譬如人有甘蔗稻田具滿一頃,其地平正,欲溉灌時開其水口縱之令去,更不施功自然周遍。善男子!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,若在定中繫心思惟,若不在定不思惟時,為眾生故如本發願,所作善根,悉皆願與眾生共之,共已迴向無上佛法。菩薩心淨,戒忍定慧亦復清淨,觀於佛法及諸眾生平等無二。雖有是願初無有心,是故菩薩雖復無心,於諸眾生而誓願力未常不及,所有善根悉與共之,共已迴向無上菩提。
[0067b21] 「善男子!如娑羅樹有人斫伐根,既斷已隨斫而倒。善男子!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,修集三昧常向菩提。假使有人唱言:『是樹莫斫處墮。』是樹猶故隨斫處倒。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,所修善法欲令不向無上菩提,則無是處。何以故?法性爾故。菩薩摩訶薩所修善法,唯為不斷三寶種性、為淨佛土、為莊嚴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、為莊嚴口說法之時眾生樂聞、為莊嚴心觀諸眾生平等無二、為得佛法諸佛三昧。菩薩雖不貪如是法,而能自在得如是法。何以故?誓願力故。
[0067c02] 「善男子!譬如陶師,泥在輪時不得物名,既成器已名隨物立。菩薩善法亦復如是,未發願時則不能得波羅蜜名,是故菩薩一切善法要當發願。
[0067c05] 「善男子!譬如金師金未成器,亦不得名,及其成已得瓔珞名。菩薩善法亦復如是,未發願時則不能得波羅蜜名。
[0067c08] 「善男子!譬如比丘欲入滅定先立誓願:『我今入定。若揵椎鳴乃當起出。』而是定中無揵椎音,以願力故鳴揵椎時則便出定。善男子!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,憐愍眾生作如是願:『諸未度者我當度之,諸未脫者我當脫之。』修菩提時入深三昧,以悲力故念諸眾生,不證聲聞、辟支佛乘,是故菩薩雖復修集三十七品而不得果。善男子!菩薩所行不可思議,雖入深定亦不證得沙門道果。
[0067c17] 「善男子!譬如二人欲過猛火,其一人者著金剛鎧即能過之,其一人者身被乾草為火所焚。何以故?草則易燒,金則堅故。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,憐愍眾生專念菩提,莊嚴甚深無量三昧,以三昧力能過聲聞、緣覺正位不取果證,從定起已得正覺道如來三昧。被乾草者喻於聲聞,聲聞之人厭悔生死,於諸眾生無慈悲心,是故不能過於聲聞、緣覺正位。何以故?二乘之人於福德中生知足想,菩薩之人於福德中心無厭足。金剛鎧喻空無相願,大猛火者喻諸行法,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無相願,而能不證沙門道果。」
[0067c28] 「世尊!菩薩摩訶薩具足是事不可思議,修是三昧而不取證,行生死火不為所燒,菩薩摩訶薩成就方便入一切定,亦不為定之所誑惑,具方便故。雖行諸行心無染著,雖為邪見說沙門果,亦自不證沙門道果。」
[0068a04] 佛言:「善哉,善哉!實如汝說。善男子!如三染汁盛以一器,所謂羅差、欝金、青黛,染三種物,所謂毳、疊及憍奢耶衣。毳以漿浸則成青色,疊淨浣故成於黃色,憍奢耶衣先以灰浸則成赤色,如是三物,雖同一器受色各異。善男子!三乘之人亦復如是。器者喻於空無相願;三種色者,喻於聲聞緣覺菩薩;隨衣受色,喻三種菩提。空無相願亦不生念,與如是果、不與是果。善男子!毳喻聲聞,疊喻緣覺,憍奢耶衣喻菩薩乘。菩薩摩訶薩見一切法,如聾如盲、無有眾生,如是見時心無染著無有悔退。是時心中真實了知:我於眾生非有利益非無利益,亦為眾生修集大悲。
[0068a17] 「善男子!譬如微妙淨琉璃寶,雖復在泥經歷百年,其性常淨出已如本。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,了知心相本性清淨,客塵煩惱之所障污,而客煩惱實不能污清淨之心,猶珠在泥不為泥污。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:『若我心性煩惱污者,我當云何能化眾生?』是故菩薩常樂修集福德莊嚴,樂在諸有供養三寶,樂為眾生趨走供使。於生貪處不起貪心,護持正法,樂行惠施,具足淨戒,莊嚴忍辱,勤行精進,莊嚴禪支,修集智慧,多聞無厭清淨梵行,修大神通三十七品。善男子!菩薩摩訶薩行如是法,不為煩惱之所染污,不著三界,菩薩摩訶薩行善方便功德力故,雖行三界身心不污。
[0068b01] 「善男子!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心甚愛念,其子遊戲誤墜圊廁。時母見已惡穢不淨,父後見之呵責其母,即便入廁牽之令出出已淨洗,愛因緣故忘其臭穢。善男子!長者父母喻於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廁喻三界,子喻眾生,母不能拔喻聲聞緣覺,父能拔濟喻諸菩薩,愛因緣者喻於大悲。菩薩摩訶薩具善方便入於三界,不為三界之所染污。是故道有二種:一者、聲聞;二者、菩薩。聲聞道者厭於三界,菩薩道者不厭三界。善男子!菩薩修集空無相願,雖行諸有不墮於有,既不墮有復不取證,行三界者是名方便,不取證者是名智慧。
[0068b13] 「善男子!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無有二相,若觀法等眾生亦等,如是等者涅槃亦等,是名智慧。若能如是等觀眾生不證涅槃,是名方便。清淨惠施是名為慧發願迴向,是名方便。」
[0068b17] 「世尊!云何名為清淨智慧、清淨方便?」
[0068b18] 「善男子!菩薩若見無我眾生壽命士夫,是名為慧。若修集空無相無願,以諸善根願及眾生迴向菩提,是名方便。復次,善男子!知諸眾生下中上根,是名為慧。知已隨意而為說法,是名方便。淨智慧故雖行諸有心無染著,淨方便故雖修二乘不證其果。
[0068b23] 「善男子!若能不為一切煩惱之所污染,是名為慧。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名方便。菩薩發願悉令眾生得無盡財、無盡福德增長善根,諸學無學聲聞緣覺,一切菩薩隨意得法名淨方便。若能受持一切佛法,廣分別說,無窮盡說,無障礙說,不空而說,隨樂而說,是名淨慧。菩薩摩訶薩生生之處不失無上菩提之心,是名淨慧。生生之處所作善法願及眾生,名淨方便。淨慧因緣知菩提心無住無根,淨方便故化諸眾生趣於菩提。」
[0068c04] 「世尊!菩薩摩訶薩若具如是二淨,所作諸業無非菩提。何以故?一切法中悉有闇障,壞闇障故即是菩提,是故菩薩常不遠離於菩提也。菩薩若作如是念言:『我離菩提。』當知是人不得菩提。若念:『我今有菩提』者,是人菩提有淨不淨。若能如是觀諸法者即得菩提,即是淨智方便也。」
[0068c11] 「善男子!過去無量阿僧祇劫,有佛出世,號無邊光如來、應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;土名不眴,劫名光味。爾時,世尊初坐道場菩提樹下未成佛時,十方世界一生補處,不退菩薩悉來覩見,至其所已以種種華而供養之,華處空中高七多羅樹。成佛道已放大光明遍照十方,十方世界多有諸天,見佛光已各作是言:『無邊光佛真實出世。』彼佛世界莊嚴麗飾,如彼他化自在天宮,彼劫初時過十千年,有佛出世號曰光味,是故此劫名曰光味。
[0068c22] 「善男子!光味劫中有十四億諸佛如來出現於世,其佛世界有九萬六千小國,一一國土縱廣八萬四千由旬,一一國有八萬四千城,其城縱廣滿一由旬,一一城中居止人民八萬四千。彼土具足如是等事。其土純以四寶挍飾,所謂金銀琉璃頗梨,多饒飲食無所乏少,其土人民無我我所,猶如北方欝單越土。其佛壽命滿十中劫,聲聞大眾九萬六千億,菩薩大眾萬二千億。
[0069a01] 「土有二城:一名、樂;二名、淨。其佛世尊生於淨城,住於樂城。其土有王名曰淨聲,七寶具足統領三千大千世界。後宮婇女三萬六千,姿顏端嚴如天無別,有十萬子雄猛勇健,悉皆具半那羅延力,各各成就二十八相,一切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有八萬女清淨無穢,形容瑰異如天無差,一切亦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其王爾時經二劫中,供養如來及聲聞菩薩大眾,為如來故造作寶坊滿五由旬,是寶坊中復有寶樓其數十萬,為供養僧。
[0069a11] 「爾時,聖王與其眷屬,一切皆修清淨梵行。時佛教化無量眾生於大乘法,復化無數於聲聞乘。爾時其王供養佛已,與諸眷屬俱至佛所,頭面禮足右遶恭敬,長跪合掌,白佛言:『世尊!云何菩薩修行大乘不隨他語?云何菩薩生得畢竟?云何菩薩得無所住?云何菩薩得無動慧?云何菩薩得清淨慧?云何菩薩力能遠見?云何菩薩諸根猛利?云何菩薩具足佛土?云何菩薩行不放逸?云何菩薩聞甚深法心不怖畏?云何菩薩得名菩薩?』
[0069a21] 「佛言:『大王!有四事法,修行大乘不隨他語。何等為四?一者、具足聖信出於世界;二者、具足智慧觀諸法性;三者、具諸神通;四者、修淨精進為化眾生。大王!菩薩具足如是四法,修行大乘不隨他語。復有四法生得畢竟。何等為四?一者、知於善法為調伏心;二者、不貪己樂;三者、為諸眾生修集慈悲;四者、常樂大乘;是名為四。大王!復有四法得無所住。何等為四?一、淨於心;二、淨莊嚴;三、離虛誑;四、修堅慧為具福德;是名四法。大王!復有四法得淨智慧。何等為四?一者、淨眼;二者、以四攝法攝取眾生;三者、淨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;四、淨佛土觀淨法界;是名為四。大王!復有四法,能得遠見諸根猛利。何等為四?一者、念菩提樹不捨菩提心;二者、念佛智慧亦不著智;三者、念法身,修集於空無相無願;四者、念佛涅槃,於生死中心無厭悔;是名為四。大王!復有四法具足佛土行不放逸,何等為四?一者、受帝釋身,為化諸天令不放逸;二者、受梵天身,為化諸天令不放逸;三者、受轉輪王身,為化眾生令不放逸;四者、受於大臣長者之身,具足珍寶,為化眾生令不放逸;是名為四。大王!復有四法聞甚深法心不怖畏。何等為四?一者、親近善友;二者、善友為說甚深佛法;三者、善能思惟;四者、如法而住;是名為四。大王!復有四法得菩薩名。何等為四?一者、求波羅蜜;二者、為諸眾生修集悲心;三者、樂求佛法;四者、化眾生時心不厭悔;是名為四。』
[0069b20] 「善男子!時淨聲王從彼如來聞是法已,及諸眷屬一切皆得無生法忍,捨其國土於佛法中出家修道。爾時,世尊告彼王言:『大王!汝今出家即是報佛,若能如是生信捨離,是名大報,是名功德,多所利益。大王!菩薩出家有二十四利益之事。何等為二十四?一者、捨於世事得大自在;二者、捨於煩惱獲得解脫;三者、身服染衣得無染道;四者、具足四事得四性種;五者、樂於頭陀,遠離一切大欲惡欲;六者、不捨戒聚受人天樂;七者、不捨菩提獲得佛法;八者、常樂寂靜離世談語;九者、不著法故得大淨心;十者、具足禪支,得禪定故;十一者、求於多聞,得智慧故;十二者、破壞憍慢,得智慧故;十三者、破除邪見,得正見故。十四者、不生覺觀,為真實知諸法界故;十五者、等觀眾生,得大慈故;十六者、化諸眾生心無疲惓,得大悲故;十七者、不惜身命,為護法故;十八者、寂靜其心,為得神通故;十九者、念於如來,為見佛故;二十者、修善思惟,為得十二緣深智慧故;二十一者、得於順忍;二十二者、得無生忍;二十三者、信一切功德;二十四者、得佛智慧;是名二十四。』
[0069c12] 「善男子!爾時,聖王聞是法已,轉以教化一切男女眷屬臣民,時彼國中有九萬九千億眾生悉共出家。
[0069c14] 「善男子!淨聲比丘既出家已,復白佛言:『世尊!我今云何得名出家?』佛言:『比丘!汝名淨聲,當淨自界,自界既淨則名比丘則名出家。』爾時比丘聞佛說已,心樂寂靜,作是思惟:『界者即眼,觀眼空者即是淨界,夫淨界者即是佛土,耳鼻舌身亦復如是,意者即界,若觀意空即是淨界,夫淨界者即是佛土,即是一界,即是空界,即眾生界,即無相界,即無願界,即無作界,即無為界。』
[0069c23] 「善男子!淨聲比丘如是觀已,即時獲得身輕心輕,身心輕已得無量神通,得神通已得樂說無礙陀羅尼門。
[0069c25] 「善男子!汝知爾時淨聲比丘豈異人乎?即汝身是。男女眷屬即汝所將來菩薩聽法眾是。」說是伊帝目多伽時,萬八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八千眾生得無生忍。
[0069c29] 「善男子!若有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,當如法說如說而住。云何名為如法而說、如說而住?善男子!若有人言:『我當作佛,請諸眾生許以法味。』請已不能受持讀誦分別解說微妙經典,不能護持清淨禁戒、勤修精進,不修知足,於善法中少得知足,是名欺誑,不如法說不如說住。若有人言:『我當作佛,請諸眾生許以法味。』請已受持讀誦演說,護持禁戒勤修精進,少欲知足多得善法不生足想,是名不誑,如法而說如說而住。
[0070a10] 「善男子!譬如國王多請賓客,請已不設供賓之具,賓客既至方云未辦。於是賓客各作是言:『昨受王請,家不設食,今赴王信復無所得。』呵責愁恚怨歎啼泣。善男子!菩薩摩訶薩請諸眾生許以法食,不求多聞持戒精進,不修三十七助道法,眾生呵責人天涕泣。
[0070a16] 「善男子!菩薩摩訶薩若能如作應如作說,不應欺誑一切眾生。
[0070a17] 「復次,善男子!復有眾生請求菩薩:『為我說法。』菩薩許言:『當為汝說。』許已放逸。眾生既見菩薩放逸,即便勸喻,既勸喻已方為說法。說時或問甚深之義,以放逸故而不能答,不能答故心生慚愧,護於身心誑於眾生而便捨離。善男子!菩薩若欲如說而住,無惜身心以護眾生。
[0070a23] 「善男子!過去世有一師子王,住深山窟常作是念:『我是一切獸中之王,力能視護一切諸獸。』時彼山中有二獼猴共生二子。時獼猴向師子王作如是言:『王若能護一切獸者,我今二子以相委付,我欲餘行求覓飲食。』時師子王即便許可,時彼獼猴留其二子,付彼獸王即捨而行。是時,山中有一鷲王名利見,師子王眠,即便搏取獼猴二子處嶮而住。時王寤已,即向鷲王而說偈言:
「『我今啟請大鷲王, 唯願至心受我語, 幸見為故放捨之, 莫令失信生慚恥。』
[0070b06] 「鷲王說偈報師子王:
「『我能飛行遊虛空, 已過汝界心無畏, 若必護是二子者, 為我故應捨是身。』
[0070b09] 「師子王言:
「『我今為護是二子, 捨身不惜如枯草, 若我護身而妄語, 云何得稱如說行?』
[0070b12] 「說是偈已即至高處,欲捨其身。
[0070b13] 「爾時,鷲王復說偈言:
「『若為他故捨身命, 是人即受無上樂, 我今施汝獼猴子, 願大法王莫自害。』
[0070b16] 「善男子!時師子王,即我身是;雄獼猴者,即迦葉是;雌獼猴者,善護比丘尼是;二獼猴子,即今阿難、羅睺羅是;時鷲王者,即舍利弗是。善男子!菩薩為護是依止者不惜身命。
[0070b19] 「善男子!云何名為如說而作?菩薩若言:『我當惠施。』即便大施,是名菩薩如說而作。菩薩若言:『我能持戒。』即化一切同己護戒,是名菩薩如說而作。菩薩若言:『我修忍辱。』即化眾生同修忍辱,是名菩薩如說而作。菩薩若言:『我勤精進為於佛法。』即化眾生同修精進為於佛法,是名菩薩如說而作。菩薩若言:『我修禪定。』即化眾生除去亂心修集禪定,是名菩薩如說而作。菩薩若言:『我修智慧。』如法分別,是名菩薩如說而作。善男子!菩薩若言:『我當壞破一切惡法。』即便修集一切善法,是名菩薩如說而作。
[0070c02] 「善男子!能莊嚴者名為如說,能畢竟者名為如作;能發心者名為如說,得果證者名為如作;能淨心者名為如說,能至心者名為如作;能發心者名為如說,不退心者名為如作;至心聽法名為如說,聞已如住名為如作;能淨口者名為如說,能淨身者名為如作;初受戒者名為如說,至心護持名為如作;發菩提心名為如說,行菩薩道是名如作;得住忍地名為如說,住不退地名為如作;得一生身名為如說,得後邊身名為如作;趣菩提樹名為如說,得菩提果名為如作。
[0070c12] 「善男子!是名菩薩如法而說、如說而作。」說是法時,五百菩薩住無生忍地。
[0070c15] 爾時,會中有一菩薩名曰蓮華,白佛言:「世尊!如佛所說如說如作,不可思議,如佛所住即是如說、即是如作。」
[0070c17] 「善男子!汝於是事能了知不?」
[0070c18] 「已知。世尊!」
[0070c18] 「若知正法是真實者,名如法住。」
[0070c19] 山王菩薩言:「世尊!無所住法,名如法住。何以故?見一切法無有覺故,以無覺故不見一法名之為覺。若無一法,云何有住?若如是見,名如法住。」
[0070c22] 福德王菩薩言:「世尊!若隨心者,非如法住;若有菩薩觀意如幻,名為無住;若無住者,名如法住。」
[0070c24] 然燈菩薩言:「世尊!無有貪心,名如法住。云何貪心?謂於法中有損有益,若無貪心,名如法住。」
[0070c26] 日子菩薩言:「世尊!若有菩薩有所著者,是名為動。若於法中心無所著,是名無動。若無有動,名如法住。」
[0070c28] 勇健菩薩言:「世尊!一切世間皆隨心行。若知心行,名如法住。」
[0071a01] 樂見菩薩言:「世尊!如佛所說因受受苦。若能不受,諸受則斷;若能不取,諸取則斷。雖不受取,不捨眾生,名如法住。」
[0071a03] 香象王菩薩言:「世尊!一切眾生悉有重擔,所謂五陰。若有能知五陰真實,為壞陰見棄捐重擔,而於諸法亦無擔想,名如法住。」
[0071a06] 持世菩薩言:「世尊!若行世間非如法住,若正莊嚴名如法住,正莊嚴者,見一切法等如虛空。」
[0071a08] 堅意菩薩言:「世尊!若有菩薩不生於生、不滅於滅,亦復不見生滅之性,名如法住」。
[0071a10]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言:「若能知見真實涅槃,見法是滅及無生滅,一切眾生悉有佛性,為趣菩提而修莊嚴,名如法住。」
[0071a13] 光無礙菩薩言:「世尊!若有行處即是魔業,非如法住;若無行處,則壞魔業。若壞魔業,名如法住。」
[0071a15] 淨進菩薩言:「世尊!若作念言:『我當得法,為是得法勤行精進。』如是精進是空精進。若能觀察諸法不定,以是不定勤修精進,名如法住。」
[0071a18] 過三惡道菩薩言:「世尊!一切諸法無作無變、無覺無觀,無覺觀者名為心性。若見眾生心性本淨,名如法住。」
[0071a20] 不可思惟思惟菩薩言:「世尊!知諸眾生一切心性不作心想,名不可思惟而思惟也。若能於是不思惟中而思惟者,名如法住。」
[0071a23] 樂寂靜菩薩言:「世尊!若有菩薩淨諸心界,是則能離一切諸漏。若能遠離一切漏者,是名正行。若正行者,名如法住。」
[0071a26] 商主菩薩言:「世尊!菩薩若有清淨善法,福德莊嚴、智惠莊嚴,觀二莊嚴平等無二,以功德等觀智慧等,以智慧等觀功德等無差別者,名如法住。」
[0071a29] 維摩詰菩薩言:「世尊!不觀於二名如法住,若於法界不壞不別,名如法住。」
[0071b02] 依義菩薩言:「世尊!若有菩薩依於正義不依於字,為正義故受持讀誦,廣說八萬四千法聚,無失無動,名如法住。」
[0071b04] 淨意菩薩言:「世尊!若有菩薩發菩提心,至心擁護是菩提心,修菩提時知諸法性。夫法性者非處非非處,名如法住。」
[0071b07] 畢竟淨意菩薩言:「世尊!若有菩薩遠離垢穢如浣去垢,能令煩惱不污其心名畢竟淨。其心淨已隨菩提行,名如法住。」
[0071b09] 海慧菩薩言:「世尊!若有親近惡知識者,非如法住,不修聖法非如法住,若近惡友則行魔業墮於魔處。世尊!若有欲離一切魔業諸魔行處諸惡法者,當近善友。」
[0071b13] 佛言:「善男子!汝今真知魔業行不?」
[0071b14] 「已知。世尊!」
[0071b14] 「善男子!汝今當為無量菩薩大眾而說。」
[0071b15] 「世尊!夫魔業者即是眼色。若人見色生貪著心即是魔業,乃至意法亦復如是。
[0071b17] 「復次,世尊!菩薩修行檀波羅蜜時,不愛之物持用惠施,所愛財貨貪悋不捨。愛者則施、恚者不與,分別受者及以財物。若有分別如是二者,是名魔業。
[0071b20] 「復次,世尊!菩薩修行尸波羅蜜時,護持禁戒近持戒者,讚歎己身毀呰破戒,是名魔業。
[0071b22] 「復次,世尊!菩薩修行忍波羅蜜時,於大力者能生忍辱,於少力者不能生忍,見大力者軟語謙下,見小力者麁語輕蔑,是名魔業。
[0071b26] 「復次,世尊!菩薩修行進波羅蜜時,說聲聞乘、說緣覺乘、說菩薩乘。修菩提時,輕慢聲聞、辟支佛乘,口不宣說;樂於世行,不樂供養恭敬三寶,所謂華香幡蓋伎樂,尊重讚歎;不求多聞,見多聞者不能親近,是名魔業。
[0071c01] 「復次,世尊!菩薩修行禪波羅蜜時,獲得禪定不能調伏一切眾生,心生悔厭貪著禪樂。呵說法者,不樂講論,讚歎寂靜貪著禪味,呵毀二界愛無色身,壽命極長不見諸佛,不聞正法遠離善友,不知方便受捨修捨,是名魔業。
[0071c06] 「復次,世尊!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時,知於因果,不以四攝攝取眾生而調伏之,不知眾生上中下根,是名魔業。
[0071c09] 「復次,世尊!菩薩若樂空閑寂靜,樂寂靜已受寂靜樂,不樂聽法說法問疑,以寂靜故煩惱不起,以不起故不知知想,不離離想不證證想,不修修想不得實義,是名魔業。
[0071c13] 「復次世尊!菩薩若有修集多聞,好語樂語,微妙之語,軟語喜語。若為衣食臥具利養而演說法,若有信解能至心聽而不為說,若有放逸致供養者便為說之,可為說者而不為說,不可說者反為說之,是名魔業。
[0071c17] 「復次,世尊!若有菩薩說法之時祕藏深義,有諸天人得他心智,知已不悅即作是念:『我為如來真正法來,不為世間淺近語來。是人欲毀如來正法不能增長。若人有毀佛正法者,我不樂見聞其所說。』即便捨去,是名魔業。
[0071c22] 「復次,世尊!若有菩薩於惡知識作善友想,惡知識者不以四攝攝取眾生,不修多聞不化眾生,不說出法樂說世語,不知法不知時不知義,是名魔業。
[0071c26] 「復次,世尊!惡知識者,不能開示分別解說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法,不化眾生令修慈悲遠離八難修行施戒,柔軟語言親近平等教忍無力,說言佛道甚為難得,無量世中勤苦乃獲,是名惡友,名為魔業。
[0072a01] 「復次,世尊!菩薩若有憍慢之心,以憍慢故不能供養佛法、眾僧、師長、和上、父母、長宿、同學、同師。若見勝己不能親近聽法問疑,是故雖聞聞已便失;見下己者親近愛念,是故惡法漸漸增長,惡法增故遠離善法。世尊!譬如大海漸漸深故,一切諸流悉共歸之。菩薩壞慢亦復如是,漸漸增長一切善法。菩薩若不壞憍慢者,是名魔業。
[0072a08] 「世尊!譬如有人高原陸地種瞻波樹,水常行處復作坻塘,地既高燥又不得水,漸漸枯黃不能增長。世尊!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,憍慢增故不親善友,不聞正法雖聞復失。
[0072a12] 「復次,世尊!菩薩摩訶薩身色具足端正自在,多有眷屬福德莊嚴,未能具足智慧莊嚴,以是因緣生於憍慢。以憍慢故,若有菩薩具智莊嚴,思惟正法身體羸瘠,見已輕慢不能供養,以是因緣復增憍慢,無明放逸不調魔業。如是菩薩為色生慢,是名魔業。」
[0072a18] 爾時,世尊告海慧菩薩言:「善哉,善哉!善男子!善能分別宣說魔業。善男子!至心諦聽,吾今當說壞魔業道。
[0072a20] 「善男子!一切諸法其性空寂。若知諸法其性空已,亦知一切眾生皆空。既知空已而修慈心調伏自身,是名菩薩破壞魔業。若觀諸法性是無相,而為眾生修集慈心,是名菩薩破壞魔業。若觀諸法性是無願,為諸眾生至心求有,既求有已隨而調伏,是名菩薩能壞魔業。觀一切法性是無貪,眾生之性亦復無貪,為調伏貪而攝取之,是名菩薩能壞魔業。若觀諸法性是無恚,眾生之性亦復無恚,為調伏恚而攝取之,是名菩薩能壞魔業。若觀諸法性是無癡,眾生之性亦復無癡,為調伏癡而攝取之,是名菩薩能壞魔業。觀諸法性無生無滅,壞生滅故宣說正法,是名菩薩能壞魔業。觀一切法性是平等,雖說三乘不捨大乘,是名菩薩能壞魔業。若不貪著心意識等,亦能遠離一切因緣,為諸眾生得解脫故修法莊嚴,雖過諸行終不捨離菩薩所行,是名菩薩能壞魔業。」
[0072b09] 說是法時,天魔波旬莊嚴四兵來趣寶坊,如先趣向菩提樹時,如來見已,告海慧言:「汝說魔業我說壞魔,以是因緣魔王波旬莊嚴四兵而來至此,欲設何計以當禦之?」
[0072b13] 海慧菩薩言:「世尊!我今欲持魔王波旬及其眷屬置莊嚴國,我身當住魔所住處。」
[0072b14] 爾時,舍利弗言:「善男子!莊嚴世界去此遠近?佛號何等?」
[0072b16] 「舍利弗!在此東方過於十二恒河沙等世界,其土有佛號破疑淨光,今現在世,為諸菩薩說淨菩薩行。彼國三千大千世界有一億魔,一一魔王有十千億人兵眷屬。其佛初坐菩提樹時,如是諸魔悉共莊嚴至菩薩所。爾時菩薩先為諸魔講宣正典,令其得住不退轉地,然後乃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正法輪。彼佛世尊,其大弟子及侍使者亦悉是魔,如是等魔悉能教化調伏眾生。是故我今取魔波旬安置彼土,為欲壞其所行魔業,莊嚴如來無上正法。」
[0072b26] 時魔波旬聞是語已心生恐怖,四望顧視欲求退處,四方障礙不得從意,復欲滅身亦不能得,方計不立倍復生懅,白佛言:「世尊!唯願大慈少見救護。」
[0072b29] 佛言:「波旬!我於此事不得自在,汝當歸向海慧菩薩求哀懺悔。」
[0072c02] 時魔波旬即向海慧合掌而言:「善男子!我從今日不敢復作如是魔業,唯願仁者聽我懺悔。」
[0072c04] 海慧菩薩言:「我於汝所都無瞋心,菩薩之法常應忍辱一切眾生。波旬!汝可往彼禮覲彼佛,汝身當得無量利益。」
[0072c07] 爾時,菩薩即以右手摩其頂上,作如是言:「若諸菩薩於諸法中無貪悋者,以我神通令汝必至彼佛世界。」言已波旬即至彼土。既至彼土,見佛敬禮,却住一面。
[0072c10] 彼諸菩薩白佛言:「世尊!何等國土有如是等不淨之人而來至此?」
[0072c12] 佛言:「善男子!西方過十二恒河沙等諸佛世界,彼有世界名曰娑婆,佛號釋迦牟尼,為過數量諸菩薩等說大集經。彼有菩薩名曰海慧,說魔業時,是魔莊嚴四種兵眾來至會所,海慧菩薩以神通力移來至此。」
[0072c16] 彼世界中諸菩薩等語波旬言:「善男子!汝今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遠離魔業,我當與汝共為同學。」時魔波旬聞是語已,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
[0072c20] 時諸菩薩即請波旬昇師子座,問波旬言:「承彼如來為諸大眾說大集經,斯有何事?惟仁說之。」時魔波旬以海慧菩薩神通力故宣說所聞,乃至不失一句一字。
[0072c23] 彼諸菩薩即白佛言:「我等願樂欲見彼佛釋迦牟尼及眾菩薩。」
[0072c25] 彼佛即告諸菩薩言:「且待須臾,自當得見此寶坊中。」
[0072c26] 諸菩薩等復白佛言:「世尊!我等欲見魔王波旬,於彼世界為何所作?」
[0072c28] 爾時,世尊觀此彼界眾生心已,告海慧菩薩言:「善男子!汝今當以此佛世界示彼菩薩。」
[0072c29] 爾時海慧菩薩即於十指放大光明,其光即過十二恒河沙等諸佛世界遍照彼土,此間大眾悉見彼土佛及菩薩,魔王波旬處師子座說大集經。
[0073a04] 時諸菩薩即從座起,向彼如來頭面敬禮,散種種華而以供養,所散諸華當彼佛上變成華臺。彼諸菩薩見是華臺,即白佛言:「世尊!如是華臺從何處來?」
[0073a07] 佛言:「善男子!娑婆世界諸菩薩眾所散供養。」
[0073a08] 諸菩薩言:「世尊!云何令我得見彼土娑婆世界?」
[0073a09] 佛言:「善男子!汝等今當敬禮是光至心念持,自當得見彼佛世界。」時彼菩薩如佛所言,敬禮光明至心念持,即得見此娑婆世界。見已即起禮釋迦牟尼佛,以諸香華遙供養之。又見三千大千世界,淨水澄滿猶如大海。彼所散華至此世界大寶坊中,當如來上變成寶蓋。
[0073a15] 時魔波旬白彼佛言:「世尊!我當云何還彼世界?」
[0073a16] 佛言:「善男子!若欲還者,應當至心念於海慧。」時魔波旬至心念於海慧菩薩,念已即得還此世界。
[0073a18] 時舍利弗見魔波旬,即作是言:「波旬!汝得見彼佛世界不?」
[0073a20] 波旬言:「舍利弗!我已見之,及見彼土清淨菩薩所住之處。」
[0073a21] 舍利弗言:「汝於彼土作魔業不?」
[0073a22] 「大德!我至彼土至心勤求無上菩提,何緣復得造作魔業?若有至心求菩提時見魔業者,是人則得勤修精進。」
[0073a24] 此界大眾見魔波旬還來至此,六萬眾生、十千魔眾同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作是言:「願我等輩所受身形,如彼菩薩身形無異。」
[0073a27] 海慧菩薩言:「世尊!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多有怨敵。善哉!世尊!為護法故建立神通。以通力故是經當得久住於世。」
[0073b01] 佛言:「善男子!我今所立善願神通,為諸眾生種於善根。」
[0073b02] 爾時,世尊告四天王:「汝等當知,若我弟子,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受持讀誦書寫廣說如是等經,汝等四王當深護助,無為欲樂而作放逸。吾今出世為壞放逸護正法故。」而說呪曰:所謂:
[0073b08] 「三咩 (羊鳴音)三摩三咩 沫頓禰 婆羅跋坻陀禰 陀那跋坻 投彌陀那跋坻阿婆散提 阿摩隸 毘摩隸 闍毘羅提 迦羅提 迦羅那 阿梨 阿羅跋坻阿隸婆散提 涅伽旦尼 阿跋坻 沫提 摩呼沫提 摩羅夷提 毘首提 毘首提跋坻 尼薩隸 莫罕泥
[0073b15] 「善男子!是名四天王呪。若有法師受持是經當誦是呪,誦已修慈緣念十方,至心念於四天王等,爾時四王當示其夢或自往護。」
[0073b17] 時四天王白佛言:「世尊!我等四王聞是呪已,即與眷屬至法師所擁護侍衛。若是法師所須資生,我當方便令其得之,遠離病苦身受安樂。」
[0073b21] 爾時,世尊告海慧菩薩:「善男子!汝今至心聽帝釋呪。所謂:
[0073b23] 「闍耶 闍耶末坻 阿跋坻 跋坻 摩拘隸 斯陀跋坻 輸泥 羶帝羯隸 檀提曇摩尼 多迦隸 叉耶叉耶目佉 阿跋蔕那 涅伽蔕那 莎坻 莎坻散提
[0073b27] 「來憍尸迦!阿修羅壞,諸天則勝,諸天勝故,佛法增長。憍尸迦!欲受安樂當護正法。善男子!是名釋呪。善男子!若有法師欲說法時,當先洗浴令身淨潔,持妙香華正東而禮,一心憶念十方諸佛,慈心普及一切眾生,然後乃昇師子法座,誦如是呪,而作是言:『憍尸迦來,四天王來,為諸大眾除却障礙消滅煩惱。』爾時帝釋及四天王念法師故即便共來,是故大眾樂聞說法。
[0073c06] 「善男子!汝今復聽十方諸魔及眷屬呪。所謂:
[0073c08] 「奢咩 奢摩跋坻 奢摩密嚏 阿浮隸摩羅歘坻 瞢崛隸 婆羅綈 迦由犁 坻祁跋坻 阿慮迦尼 比舍荼尼 尼末坻 阿跋持 區區隸 伽羅薩尼 憂目企 奢蜜坻 波羅目企 槃檀那涅伽熙坻 奢摩絁
[0073c13] 「如是呪者,力能繫縛一切論師、一切魔眾,是名佛印,不可破壞魔眷屬怨。善男子!若有法師受持讀誦如是等呪昇師子座,專念諸佛慈及眾生。自於己身生醫師想,於所說法生良藥想,於聽法者生疾苦想,於如來所生善友想,於正法中生常恒想,若能如是說正法時,其處四邊各一由旬魔不能到。」
[0073c20] 時魔波旬白佛言:「世尊!若佛弟子有能讀誦如是神呪,其身清淨,我當擁護不作魔業。我以海慧神通力故捨於魔業。隨有國土城邑村落說是法處,我當化身親往聽受。」
[0073c24] 佛言:「善哉,善哉!波旬!汝若能得如是心者,則壞魔業,亦當獲得如是等法。
[0073c25] 「善男子!復當至心聽梵天呪。所謂:
[0074a02] 「迷多伽隸 迦樓那伽隸 無經多伽隸 憂比叉伽隸 佛陀伽隸 曇摩伽隸 僧伽伽隸 蘇羯多毘闍耶 摩訶毘檀尼 毘獸提目爾 尼波隸陀耶 烏闍跋坻 烏闍嚴彌 捺檀尼 曇摩波坻吒跋尼 薩遮坻優波跋坻毘獸坻 莎折多優波舍彌 烏盧迦耶梵摩 毘盧迦耶梵摩
[0074a10] 「若欲具足受持如是梵天呪者,當行梵行清淨持戒,讀誦是呪請召梵天:『梵天汝來擁護如是大眾,令其至心樂聽正法,念於三寶轉正法輪護持法城。』若有法師能調諸根,至心淨護身口意等,勤修戒忍精進多聞,發菩提心修四無量,昇於法座誦如是呪。誦是呪已,梵天王等與諸眷屬悉來集會是講法所。」
[0074a16] 爾時,梵王白佛言:「世尊!若有法師讀誦是呪,我在初禪聞是呪已,當捨定樂而往其所,當施八法。何等為八?一者、施念,持所聞故;二者、施慧,思惟深法故;三者、施解,分別深義故;四者、施樂說無礙,為壞疑心故;五者、施辭無礙,為解一切眾生語故;六者、施無所畏,為眾無勝故;七者、施法光明,為不謬說故;八者、施其不謬授記。世尊!我等亦能廣宣是法。」
[0074a24] 「善男子!我涅槃後如是等天當護正法。」
[0074a25] 海慧菩薩言:「世尊!如來、正覺涅槃之後,若有信者應以此法付囑其人令得久住。」
[0074a27] 爾時,世尊眉間白毫放大光明,遍照三千大千世界,如來化身充滿其中,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莊嚴,數如三千大千世界,一切卉木莖節枝葉。是諸化佛,同作是言:「十方諸佛釋迦如來,同願正法久住於世。何以故?雖有一切惡魔眷屬,不能破壞如是等法。大地可壞,大海可焦,須彌山王可碎如塵,眾生諸心可合是一,虛空可畫,四大可轉,諸佛誓願不可變易。」
[0074b06] 爾時,世尊即告阿難:「汝當受持如是等經讀誦廣說。」
[0074b08] 海慧菩薩言:「世尊!今此會中多有無量諸大菩薩,如來何緣顧命阿難令受持之?」
[0074b09] 時諸大眾咸有疑心:「海慧、阿難誰念心多?」
[0074b10] 爾時,世尊知眾會疑,告大迦葉:「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數為多不?」
[0074b12] 「甚多!世尊!」
[0074b12] 「迦葉!假使如是無量眾生,悉得人身常問如來,如來所說不可窮盡、無有障礙。善男子!如天降雨無有障礙,一切眾流歸集大海,而是大海無增無減。海慧菩薩所可受持,十方佛法亦復如是。
[0074b16] 「迦葉!假使三千大千世界,所有眾生具足總持,如阿難等,欲比海慧所受持法,百分千分百千萬分不及其一。」說是語時,百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以妙華香貢上供養海慧菩薩。
[0074b21] 爾時,蓮華菩薩白佛言:「世尊!若有人能信順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其義,供養恭敬如是經者,得幾所福?」
[0074b23] 爾時,世尊即說偈言:
「若滿三千大千界, 七寶奉施十方佛, 不如信順是經典, 受持讀誦福多彼。 四法所成諸功德, 佛說無量無邊數, 發菩提心常法施, 如法而住修集悲。 佛說四法無邊量, 智者聞已不怖畏, 虛空之性眾生界, 如來正智菩提心。」
[0074c01] 說如是等法寶聚時,十方所來諸菩薩等,以妙香花種種伎樂供養於佛,尊重讚歎,作如是言:「世尊!若有人能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是等經,所得功德不可稱量,十方諸佛說不能盡。何以故?世尊!眾生若聞如是等經,無有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,是故此經名大寶聚。」
[0074c07] 爾時,一切大眾人天、一切聲聞及阿難等,諸迦樓羅、乾闥婆等,及世間人,聞經歡喜,信受奉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