📜

Twelfth Gathering (Roll 584-588) - Pure Śīlapāramitā 大般若經第十二會淨戒波羅蜜多分

大般若波羅蜜多經(第401卷-第600卷) 第584卷

大般若經第十二會淨戒戒波羅蜜多分

T07n0220_584 序

西明寺沙門玄則撰

[1019a23] 夫欲儲淨法,先滌身器;將越愛流,前鳩行檝。居其選也,特有戒焉。所以復指名區、更申玄集,切身口而流訓,則一言一行斯佛事矣;因動靜以研機,則舉足下足斯道場矣。誠嶮道之夷蹬,闇室之凝釭,度疫之仙丸,出苦之神馭,鑒德者之明鏡,嚴心者之寶鬘,涉象季之大師,處塵俗之善友。雖目之無眹、摶之不觸,而芬郁布寫,類迷迭之盈空;潔映澄華,比醍醐之洞色。含靈所以埏埴,法界所以彌綸,善逝法王抗之以為明足,具壽尊者養之而為淨命。但簡以行處,或非處而難遵;格以正乘,或他乘而致爽。十七群之喧浴尚動王譏,五百生之掉影仍貽佛誡。矧復齅蓮馥而為盜,分釧響以成婬,涅槃為求,保專精而尚犯;菩提入願,受欲樂而猶持。輕嫌與重性同科,意防與身遮共品,諦故住故,能行所行。導以隨喜,融以法性,豈止草繫情殷、木叉義遠,毒龍卷毒、怖鴿忘怖,將被之黎蠢、棲之常樂,使八寒流煦、五熱浮涼,薜荔失其炎河、輪圍發其闇渚。行門允備,種智克圓。其五軸單譯,一如施分。凡息心之士,豈不諏焉!

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十四

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

第十二淨戒波羅蜜多分之一

[1019b23] 如是我聞:

[1019b23] 一時,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,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
[1019b24] 爾時,世尊告具壽舍利子:「汝今應為欲證無上正等菩提諸菩薩摩訶薩,宣說淨戒波羅蜜多。」

[1019b27] 時,舍利子蒙佛教勅,承佛神力,先以淨戒波羅蜜多,教誡教授諸菩薩摩訶薩。

[1019b28] 時,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:「云何應知菩薩持戒?云何應知菩薩犯戒?云何菩薩所應行處?云何菩薩非所行處?」

[1019c02] 時,舍利子便答具壽滿慈子言:「若諸菩薩安住聲聞、獨覺作意,是名菩薩非所行處,若諸菩薩安住此處,應知是為菩薩犯戒。若諸菩薩行於非處,是諸菩薩決定不能攝受淨戒波羅蜜多,若諸菩薩決定不能攝受淨戒波羅蜜多,是諸菩薩捨本誓願,若諸菩薩捨本誓願,應知是為菩薩犯戒。

[1019c09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修行布施,迴向聲聞或獨覺地,是名菩薩行於非處,若諸菩薩行於非處,應知是為菩薩犯戒。若諸菩薩安住居家受妙五欲,應知非為菩薩犯戒。若諸菩薩行布施時,迴向聲聞或獨覺地,不求無上正等菩提,應知是為菩薩犯戒。譬如王子應受父王所有教令,應學王子所應學法,謂諸王子皆應善學諸工巧處及事業處,所謂乘象、乘馬、乘車,及善持御弓弩、排[矛*(替-曰+貝)]、刀矟、鉤輪、奔走、跳躑、書印、算數、聲因論等,及餘種種工巧事業。若諸王子能勤習學如是等類順益王法,雖受五欲種種嬉戲,而不為王之所訶責。如是菩薩勤求無上正等菩提,雖處居家受妙五欲種種嬉戲,而不違逆一切智智。若諸菩薩行布施時,迴向聲聞或獨覺地,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於一切智便為非田。若時若時於一切智已成非田,爾時爾時不能攝受菩薩淨戒波羅蜜多;若時若時不能攝受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爾時爾時遠離所求一切智智;若時若時遠離所求一切智智,爾時爾時行於非處;若時若時行於非處,爾時爾時犯菩薩戒。

[1020a01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雖復出家受持淨戒,而不迴向無上菩提,是諸菩薩定不成就菩薩淨戒。若諸菩薩定不成就菩薩淨戒,是諸菩薩但有虛名都無實義,應知彼類不名菩薩。若諸菩薩雖處居家,而受三歸深信三寶,迴向無上正等菩提,是諸菩薩雖復受用五欲樂具,而於菩薩所行淨戒波羅蜜多常不遠離,亦名真實持淨戒者,亦名安住菩薩淨戒。若諸菩薩住菩薩戒,是諸菩薩常不遠離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若諸菩薩常不遠離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是諸菩薩常不遠離一切智智。若諸菩薩雖多發起五欲相應非理作意,而起一念無上菩提相應之心即能摧滅。如多積集迦遮末尼,一吠琉璃能總映奪;吠琉璃寶光彩價直,映奪一切迦遮末尼。如是菩薩雖多發起五欲相應非理作意,若起一念無上菩提相應之心普能摧滅;如迦遮聚,一吠琉璃普能映奪令失光彩。

[1020a19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執著諸相而行布施,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若諸菩薩行於非處,是諸菩薩應知名為犯菩薩戒。菩薩不應執著諸相而行布施,亦復不應執著無上正等菩提而行布施。何以故?滿慈子!諸佛無上正等菩提遠離眾相。所以者何?如來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解、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捨及十八佛不共法等無量無邊諸佛妙法皆離眾相,如是菩薩於所行施不應執著。若諸菩薩於所行施能無執著,是諸菩薩則能攝受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疾能證得一切智智。」

[1020a29] 時,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:「若諸菩薩求一切智智而修行布施,是諸菩薩豈不執著一切智智?若諸菩薩起心執著一切智智,成戒禁取,云何名為持菩薩戒?」

[1020b04] 舍利子言:「一切智智遠離眾相,非方處攝。一切智智非色蘊,不離色蘊;非受想、行、識蘊,不離受、想、行、識蘊。一切智智非眼處,不離眼處;非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處,不離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處。一切智智非色處,不離色處;非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處,不離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處。一切智智非眼界,不離眼界;非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界,不離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界。一切智智非眼識界,不離眼識界;非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界,不離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界。一切智智非眼觸,不離眼觸;非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,不離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。一切智智非眼觸為緣所生諸受,不離眼觸為緣所生諸受;非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為緣所生諸受,不離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為緣所生諸受。一切智智非地界,不離地界;非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界,不離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界。一切智智非因緣,不離因緣;非等無間緣、所緣緣、增上緣,不離等無間緣、所緣緣、增上緣。一切智智非無明,不離無明;非行、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不離行、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。一切智智非布施波羅蜜多,不離布施波羅蜜多;非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,不離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。一切智智非內空,不離內空;非外空、內外空、空空、大空、勝義空、有為空、無為空、畢竟空、無際空、散空、無變異空、本性空、自相空、共相空、一切法空、不可得空、無性空、自性空、無性自性空,不離外空、內外空、空空、大空、勝義空、有為空、無為空、畢竟空、無際空、散空、無變異空、本性空、自相空、共相空、一切法空、不可得空、無性空、自性空、無性自性空。一切智智非真如,不離真如;非法界、法性、不虛妄性、不變異性、平等性、離生性、法定、法住、實際、虛空界、不思議界,不離法界、法性、不虛妄性、不變異性、平等性、離生性、法定、法住、實際、虛空界、不思議界。一切智智非苦聖諦,不離苦聖諦;非集、滅、道聖諦,不離集、滅、道聖諦。一切智智非四靜慮,不離四靜慮;非四無量、四無色定,不離四無量、四無色定。一切智智非四念住,不離四念住;非四正斷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等覺支、八聖道支,不離四正斷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等覺支、八聖道支。一切智智非空解脫門,不離空解脫門;非無相、無願解脫門,不離無相、無願解脫門。一切智智非八解脫,不離八解脫;非八勝處、九次第定、十遍處,不離八勝處、九次第定、十遍處。一切智智非陀羅尼門,不離陀羅尼門;非三摩地門,不離三摩地門。一切智智非淨觀地,不離淨觀地;非種性地、第八地、具見地、薄地、離欲地、已辦地、獨覺地、菩薩地、如來地,不離種性地、第八地、具見地、薄地、離欲地、已辦地、獨覺地、菩薩地、如來地。一切智智非極喜地,不離極喜地;非離垢地、發光地、焰慧地、極難勝地、現前地、遠行地、不動地、善慧地、法雲地、不離離垢地、發光地、焰慧地、極難勝地、現前地、遠行地、不動地、善慧地、法雲地。一切智智非五眼,不離五眼;非六神通,不離六神通。一切智智非佛十力,不離佛十力;非四無所畏、四無礙解、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捨、十八佛不共法,不離四無所畏、四無礙解、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捨、十八佛不共法。一切智智非三十二大士相,不離三十二大士相;非八十隨好,不離八十隨好。一切智智非無忘失法,不離無忘失法;非恒住捨性,不離恒住捨性。一切智智非一切智,不離一切智;非道相智、一切相智,不離道相智、一切相智。一切智智非預流果,不離預流果;非一來果、不還果、阿羅漢果、獨覺菩提,不離一來果、不還果、阿羅漢果、獨覺菩提。一切智智非諸菩薩摩訶薩行,不離諸菩薩摩訶薩行;非諸佛無上正等菩提,不離諸佛無上正等菩提。一切智智非有色法,不離有色法;非無色法,不離無色法。一切智智非有見法,不離有見法;非無見法,不離無見法。一切智智非有對法,不離有對法;非無對法,不離無對法。一切智智非有漏法,不離有漏法;非無漏法,不離無漏法。一切智智非有為法,不離有為法;非無為法,不離無為法。一切智智非有量法,不離有量法;非無量法,不離無量法。一切智智非過去法,不離過去法;非未來、現在法,不離未來、現在法。一切智智非善法,不離善法;非不善、無記法,不離不善、無記法。一切智智非欲界繫法,不離欲界繫法;非色、無色界繫法,不離色、無色界繫法。一切智智非見所斷法,不離見所斷法;非修所斷、無斷法,不離修所斷、無斷法。一切智智非學法,不離學法;非無學、非學非無學法,不離無學、非學非無學法。一切智智遠離如是諸法相故不可執取。

[1021b02] 「一切智智遠離眾相無法可得,無所得故不可執取;一切智智既非有法亦非無法,由此因緣不可執取。是故菩薩修行布施、受持淨戒,迴向無上正等菩提,雖求證得一切智智,而不名為戒禁取攝。若諸菩薩修行布施、受持淨戒,迴向聲聞或獨覺地執取淨戒,是諸菩薩失菩薩戒,應知名為犯戒菩薩。」

[1021b10] 爾時,滿慈子問舍利子言:「若諸菩薩修行布施、受持淨戒,迴向聲聞或獨覺地,違犯菩薩所受戒已,是諸菩薩為有因緣可還淨不?」

[1021b12] 舍利子言:「若彼菩薩迴向聲聞獨覺地已,未見聖諦、未證實際,或有因緣易可還淨;若見聖諦、證實際已,異見深重難可還淨。」

[1021b15] 時,滿慈子復問具壽舍利子言:「若諸菩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,不應令彼證實際耶?」

[1021b17] 舍利子言:「如是!如是!若諸菩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,不應令彼證於實際。」

[1021b19] 滿慈子言:「何因緣故,若諸菩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,不應令彼證於實際?」

[1021b20] 舍利子言:「有諸菩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,若速令彼證於實際,是諸菩薩或遇因緣,住於聲聞或獨覺地,難可令起一切智心。若遇如來正法隱沒,不求證得一切智智,爾時便證獨覺菩提,入無餘依般涅槃界,畢竟不證無上菩提。由此因緣,若諸菩薩求趣無上正等菩提,不應令彼速證實際,乃至未坐妙菩提座,不應令彼證於實際。若時已坐妙菩提座,將證無上正等菩提,乃可令其證於實際,斷一切障證大菩提。

[1021c02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修行淨戒波羅蜜多,不應受持二乘淨戒。由彼淨戒不能攝受一切智智,不能引發一切智智,不能攝受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不能圓滿菩薩淨戒波羅蜜多。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心作分限饒益有情,修行布施、受持淨戒,是諸菩薩不能攝受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不能圓滿菩薩淨戒波羅蜜多。何以故?滿慈子!菩薩淨戒波羅蜜多無分限故。若諸菩薩心無分限饒益有情,修行布施、受持淨戒,是諸菩薩乃能攝受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亦能圓滿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是諸菩薩由此因緣名為成就菩薩淨戒。」

[1021c14] 爾時,滿慈子問舍利子言:「云何名為菩薩持戒?」

[1021c15] 舍利子言:「若諸菩薩隨所行施,一切迴向無上菩提,與諸有情作大饒益,窮未來際無間無斷,應知是為菩薩持戒。若諸菩薩隨所護戒,一切迴向無上菩提,與諸有情作大饒益,窮未來際無間無斷,應知是為菩薩持戒。若諸菩薩雖經殑伽沙數大劫,修行淨戒令得圓滿,而不迴向無上菩提,與諸有情作大饒益,窮未來際無間無斷,是諸菩薩不能攝受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不能圓滿菩薩淨戒波羅蜜多。若諸菩薩雖經殑伽沙數大劫,修行淨戒令得圓滿,而心迴向聲聞、獨覺,是諸菩薩不能攝受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不能圓滿菩薩淨戒波羅蜜多。若諸菩薩雖不受持二乘淨戒,而不名為犯淨戒者;若諸菩薩迴向聲聞或獨覺地,雖多受持二乘淨戒,而可名為犯淨戒者。何以故?滿慈子!若諸菩薩迴向聲聞或獨覺地,應知名為行於非處。言非處者即二乘地,非諸菩薩所行處故。」

[1022a04] 爾時,滿慈子問舍利子言:「云何名為菩薩行處?」

[1022a05] 舍利子言:「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作意,應知是為菩薩行處。

[1022a06] 「又,滿慈子!內空、外空、內外空、空空、大空、勝義空、有為空、無為空、畢竟空、無際空、散空、無變異空、本性空、自相空、共相空、一切法空、不可得空、無性空、自性空、無性自性空相應作意,應知是為菩薩行處。

[1022a11] 「又,滿慈子!真如、法界、法性、不虛妄性、不變異性、平等性、離生性、法定、法住、實際、虛空界、不思議界相應作意,應知是為菩薩行處。

[1022a14] 「又,滿慈子!菩薩所學四靜慮、四無量、四無色定相應作意,應知是為菩薩行處。

[1022a15] 「又,滿慈子!菩薩所學四念住、四正斷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等覺支、八聖道支相應作意,應知是為菩薩行處。

[1022a18] 「又,滿慈子!菩薩所學空、無相、無願解脫門相應作意,應知是為菩薩行處。

[1022a19] 「又,滿慈子!菩薩所學八解脫、八勝處、九次第定、十遍處相應作意,應知是為菩薩行處。

[1022a21] 「又,滿慈子!極喜地、離垢地、發光地、焰慧地、極難勝地、現前地、遠行地、不動地、善慧地、法雲地相應作意,應知是為菩薩行處。

[1022a24] 「又,滿慈子!一切陀羅尼門、一切三摩地門相應作意,應知是為菩薩行處。

[1022a26] 「又,滿慈子!菩薩所學五眼、六神通相應作意,應知是為菩薩行處。

[1022a27] 「又,滿慈子!如來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解、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捨、十八佛不共法乃至一切智智相應作意,應知是為菩薩行處。若諸菩薩諦故、住故行此行處,應知是為菩薩持戒。

[1022b02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雖經殑伽沙數大劫,安處居家受妙五欲,而不發起趣向聲聞、獨覺地心,是諸菩薩應知不名犯菩薩戒。何以故?滿慈子!是諸菩薩增上意樂無退壞故。何等名為增上意樂?謂定趣求一切智智。譬如有人於他財物實不劫盜,枉禁囹圄雖經多時,而勝意樂常無退壞;於他財物無劫盜心,雖與惡人同禁囹圄而不名賊。如是菩薩雖處居家,經於殑伽沙數大劫受妙五欲,而勝意樂常不退壞,謂常趣求一切智智,曾不發起二乘之心,是故不名犯菩薩戒。若諸菩薩雖經殑伽沙數大劫修行梵行,而起迴向二乘地心,應知不名持淨戒者。何以故?滿慈子!彼捨淨戒波羅蜜多安住聲聞、獨覺乘戒。若諸菩薩安住聲聞、獨覺乘戒,不名菩薩。所以者何?是諸菩薩遠離淨戒波羅蜜多,無心趣求一切智智,定不能證無上菩提。

[1022b19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起如是心:『我當精勤經爾所劫流轉生死,定當引起一切智智。』是諸菩薩由起此心,不能證得一切智智。」

[1022b22] 時,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:「若諸菩薩心作分限:『我當精勤經爾所劫,定當證得一切智智。』如是期心有何過失,而不能得一切智智?」

[1022b25] 舍利子言:「是諸菩薩厭怖生死速求菩提,由心速故,便作分限,由作分限,不能成熟殊勝善根,由怖生死,或求聲聞、獨覺乘果。非作分限而能饒益無量有情;非作分限,而能圓滿無量布施波羅蜜多,非不圓滿無量布施波羅蜜多,而能證得一切智智。若諸菩薩心作分限,設經殑伽沙數大劫,修行布施波羅蜜多,而亦不能圓滿布施波羅蜜多,菩薩布施波羅蜜多無邊際故,一切智智亦無邊際。若不圓滿菩薩布施波羅蜜多,而能證得一切智智,無有是處。是故菩薩欲求無上正等菩提,不應起心定作分限,速求證得一切智智。

[1022c08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,是諸菩薩決定不應心作分限。修行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,若時若時久處生死修菩薩行,爾時爾時所修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漸善成熟,堪能證得一切智智。如新瓦器盛滿清水,置於日中,如如多時水所滋潤,如是如是器轉堅牢。如是菩薩若時若時久處生死修菩薩行,爾時爾時所修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漸善成熟,堪能證得一切智智。

[1022c17] 「又,滿慈子!如新瓦瓶盛滿蘇油,如如經久,如是如是津胒漸潤,由斯堅密有所堪能。如是菩薩若時若時久處生死修菩薩行,爾時爾時漸遇多佛及佛弟子信敬供養;若時若時漸遇多佛及佛弟子信敬供養,爾時爾時漸蒙多佛及佛弟子教誡教授;若時若時漸蒙多佛及佛弟子教誡教授,爾時爾時漸得聞說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;若時若時漸得聞說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,爾時爾時漸能修習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;若時若時漸能修習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,爾時爾時漸復圓滿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;若時若時漸復圓滿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,爾時爾時漸得隣近一切智智;若時若時漸得隣近一切智智,爾時爾時漸斷諸障證得無上正等菩提。

[1023a06] 「又,滿慈子!諸菩薩摩訶薩若時若時起一切智相應之心,爾時爾時無容間起緣餘境心;若時若時無容間起緣餘境心,爾時爾時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熏心相續漸得圓滿。由心相續漸圓滿故,名能引發一切智心,此心相續無間無斷,乃至證得一切智智。如貯蘇瓶如如經久,如是如是蘇氣熏遍,不受餘氣之所熏著。如是菩薩摩訶薩眾起一切智相應之心,緣餘境心不能間雜,由無間雜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熏習圓滿,諸惡魔軍欲伺其便終不能得。何以故?滿慈子!若於此境魔伺其便,是諸菩薩即於此境起一切智相應之心,由此惡魔不能得便。

[1023a19] 「如是菩薩若時若時久處生死,修行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,爾時爾時漸事多佛及諸弟子;若時若時漸事多佛及諸弟子,爾時爾時聞說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;若時若時聞說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,爾時爾時能勤精進如理思惟所說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;若時若時能勤精進如理思惟,所說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,爾時爾時能勤精進無倒修習所說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;若時若時能勤精進無倒修習所說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,爾時爾時於心相續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漸得圓滿;若時若時於心相續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漸得圓滿,爾時爾時漸得隣近一切智智,由斯速證無上菩提,與諸有情作大饒益。

[1023b06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欲勸導他受持淨戒,是諸菩薩先應自起淨戒相應心、心所法,然後勸他受持淨戒,既勸導他受持戒已,復令迴向一切智智。如是菩薩自修善根迴向所求一切智智,復能勸導他諸有情起清淨心受持淨戒,受持戒已,復令迴向一切智智,乃可名為於善男子、善女人等能善化導。若諸菩薩教誡教授趣聲聞乘補特伽羅,令勤修學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迴向趣求一切智智,是諸菩薩勝聲聞乘補特伽羅。若聲聞人教誡教授趣菩薩乘補特伽羅,令勤修學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迴向趣求一切智智,是聲聞人不勝菩薩補特伽羅,乃為菩薩轉勝於彼。

[1023b18] 「如有男子負真金人遠適他國,此真金人光彩顏貌勝彼男子。如是設有殑伽沙數聲聞乘人,教誡教授趣菩薩乘補特伽羅,令勤修學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迴向趣求一切智智,此一菩薩勝彼一切聲聞乘人。又如男子負頗胝迦人遠適他國,此頗胝迦人光彩顏貌勝彼男子。如是三千大千世界殑伽沙數聲聞乘人,教誡教授趣菩薩乘補特伽羅,令勤修學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迴向趣求一切智智,此一菩薩勝彼一切聲聞乘人。何以故?滿慈子!諸聲聞人若時若時教誡教授,此一菩薩爾時爾時轉勝一切聲聞乘人。設經殑伽沙數劫住諸聲聞人,教誡教授此一菩薩,令勤修學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迴向趣求一切智智,此一菩薩功德善根晝夜增長。

[1023c04] 「又,滿慈子!譬如真金數數燒鍊,光色轉盛。菩薩亦爾,若時若時諸聲聞眾教誡教授,令勤修學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迴向趣求一切智智,爾時爾時菩薩淨戒波羅蜜多轉得明淨;若時若時菩薩淨戒波羅蜜多轉得明淨,爾時爾時轉勝一切聲聞乘人所有功德,由彼功德迴向涅槃,不能趣求一切智智。

[1023c11] 「又,滿慈子!如吠琉璃若時若時匠者瑩拭,爾時爾時光色轉淨。如是菩薩若時若時諸聲聞眾教誡教授,令勤修學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迴向趣求一切智智,爾時爾時菩薩淨戒波羅蜜多轉得明淨;若時若時菩薩淨戒波羅蜜多轉得明淨,爾時爾時轉勝一切聲聞乘人所有功德,由彼功德迴向涅槃,不能趣求一切智智。

[1023c18] 「又,滿慈子!如巧畫師以眾彩色畫作人像,如如先以一色作模,於後後時填布眾彩,若時若時以眾彩色漸次填布,爾時爾時容貌形色展轉殊妙,勝彼畫師百千萬倍。如是菩薩若時若時諸聲聞眾教誡教授,令勤修學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迴向趣求一切智智,爾時爾時菩薩淨戒波羅蜜多轉得明淨;若時若時菩薩淨戒波羅蜜多轉得明淨,爾時爾時轉勝一切聲聞乘人所有功德,由彼功德迴向涅槃,不能趣求一切智智,而此菩薩由諸聲聞教誡教授,所修種種功德善根晝夜增長。

[1024a01] 「又,滿慈子!如人種樹隨時溉灌守護修理,若時若時溉灌此樹守護修理,爾時爾時其樹增長量漸高大。如是菩薩無量聲聞教誡教授,令勤修學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迴向趣求一切智智,而此菩薩若時若時無量聲聞教誡教授,令勤修學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迴向趣求一切智智,爾時爾時菩薩淨戒波羅蜜多漸次增長;若時若時菩薩淨戒波羅蜜多漸次增長,爾時爾時普勝一切聲聞、獨覺。菩薩淨戒波羅蜜多轉明轉盛,漸次鄰近本所願求一切智智,由斯普勝聲聞、獨覺。

[1024a12] 「又,滿慈子!譬如有人持小火[火*曹]燒乾草木,若時若時火依草木,爾時爾時火漸增長;若時若時火漸增長,爾時爾時火焰轉大,展轉能照多踰繕那多百多千乃至無量。如是菩薩無量聲聞教誡教授,令勤修學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迴向趣求一切智智,而此菩薩若時若時無量聲聞教誡教授,令勤修學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迴向趣求一切智智,爾時爾時菩薩淨戒波羅蜜多漸次明盛;若時若時菩薩淨戒波羅蜜多漸次明盛,爾時爾時勝彼無量教誡教授聲聞乘人所有功德,由彼功德迴向涅槃,不能趣求一切智智。

[1024a23] 「又,滿慈子!譬如有人銷礦出金出已轉賣,所得價直貴賣彼人多百千倍。如是菩薩若時若時無量聲聞教誡教授,令勤修學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迴向趣求一切智智,爾時爾時菩薩淨戒波羅蜜多勝彼聲聞所有功德多百千倍,由彼功德迴向涅槃,不能趣求一切智智;菩薩淨戒波羅蜜多決定趣求一切智智,與有情類作大饒益。」

[1024b02] 爾時,滿慈子白舍利子言:「菩薩成就廣大妙法,謂諸菩薩教誡教授趣聲聞乘補特伽羅,令勤修學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迴向趣求一切智智,是諸菩薩勝聲聞乘補特伽羅。若聲聞人教誡教授趣菩薩乘補特伽羅,令勤修學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迴向趣求一切智智,是聲聞人不勝菩薩補特伽羅,乃為菩薩轉勝於彼。」

[1024b09] 時,舍利子便印具壽滿慈子言:「如是!如是!菩薩成就廣大妙法,普勝獨覺及諸聲聞。」

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十四

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十五

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

第十二淨戒波羅蜜多分之二

[1024b20] 時,舍利子復告具壽滿慈子言:「若諸菩薩修行淨戒波羅蜜多,見有少法名為作者,當知雖住菩薩法中,而名棄捨諸菩薩法,是為菩薩非理作意。若起如是非理作意,應知名為犯戒菩薩。」

[1024b24] 時,滿慈子便白具壽舍利子言:「若諸菩薩不見少法名為作者,是諸菩薩受持淨戒波羅蜜多無所違犯。何法於此菩薩淨戒波羅蜜多為益為損?」

[1024b27] 舍利子言:「無法於此菩薩淨戒波羅蜜多為益為損,若見少法於此淨戒波羅蜜多為益為損,當知執取菩薩淨戒。若諸菩薩見有少法於此淨戒波羅蜜多為益為損,是諸菩薩不能攝受菩薩淨戒波羅蜜多。若諸菩薩不見少法名為作者,是諸菩薩能正攝受菩薩淨戒波羅蜜多。若諸菩薩受持淨戒,迴向趣求一切智智,乃名淨戒波羅蜜多。若諸菩薩受持淨戒,不能迴求一切智智,應知此戒雖得戒名,而非淨戒波羅蜜多,或求二乘、世間果故。

[1024c09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隨所行施,無不皆用大悲為首,常能發起隨順迴向一切智智相應之心,應知是名具戒菩薩。

[1024c11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隨所護戒,無不皆用大悲為首,常能發起隨順迴向一切智智相應之心,應知名為具戒菩薩。

[1024c14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於諸有情若打若罵、誹謗、凌辱、輕弄等事,隨所修忍,無不皆用大悲為首,常能發起隨順迴向一切智智相應之心,應知是名具戒菩薩。

[1024c17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為欲拔濟一切有情惡趣生死種種苦惱,隨行精進,無不皆用大悲為首,常能發起隨順迴向一切智智相應之心,應知是名具戒菩薩。

[1024c21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隨起靜慮,作是思惟:『我應引發殊勝靜慮,由斯發起殊勝神通,知諸有情心行差別說授法藥,令脫惡趣生死眾苦;又為調伏自身煩惱,與有情類作淨福田,堪任引發一切智智。』如是思惟隨修靜慮,一切皆用大悲為首,常能發起隨順迴向一切智智相應之心,應知是名具戒菩薩。

[1024c28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隨所修行甚深妙慧,皆為於法遠離顛倒、得諸善巧,謂蘊善巧、若界善巧、若處善巧、若諦善巧、若緣起善巧、若是處非處善巧。

[1025a03] 「云何名為於蘊善巧?謂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蘊種種自相,如實了知所有受、想、行、識蘊種種自相,如是名為於蘊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蘊種種自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受、想、行、識蘊種種自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蘊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蘊種種共相,如實了知所有受、想、行、識蘊種種共相,如是名為於蘊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蘊種種共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受、想、行、識蘊種種共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蘊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蘊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受、想、行、識蘊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蘊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蘊若樂若苦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受、想、行、識蘊若樂若苦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蘊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蘊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受、想、行、識蘊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蘊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蘊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受、想、行、識蘊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蘊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蘊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受、想、行、識蘊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蘊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蘊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受、想、行、識蘊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蘊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蘊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受、想、行、識蘊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蘊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蘊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受、想、行、識蘊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蘊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蘊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受、想、行、識蘊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蘊善巧。

[1025b10] 「云何名為於界善巧?謂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界種種自相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界種種自相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界種種自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界種種自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界種種共相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界種種共相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界種種共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界種種共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界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界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界若樂若苦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界若樂若苦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界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界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界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界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界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界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界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界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界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界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界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界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界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界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

[1025c19] 「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界種種自相,如實了知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界種種自相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界種種自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界種種自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界種種共相,如實了知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界種種共相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界種種共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界種種共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界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界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界若樂若苦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界若樂若苦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界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界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界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界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界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界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界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界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界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界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界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界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界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界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

[1026a27] 「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識界種種自相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界種種自相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識界種種自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界種種自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識界種種共相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界種種共相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識界種種共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界種種共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識界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界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識界若樂若苦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界若樂若苦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識界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界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識界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界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識界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界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識界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界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識界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界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識界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界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識界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界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

[1026c08] 「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種種自相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種種自相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種種自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種種自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種種共相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種種共相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種種共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種種共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若樂若苦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若樂若苦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

[1027a17] 「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種種自相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種種自相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種種自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種種自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種種共相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種種共相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種種共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種種共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樂若苦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樂若苦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

[1027c06] 「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地界種種自相,如實了知所有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界種種自相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地界種種自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界種種自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地界種種共相,如實了知所有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界種種共相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地界種種共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界種種共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地界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界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地界若樂若苦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界若樂若苦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地界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界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地界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界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地界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界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地界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界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地界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界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地界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界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地界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界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界善巧。

[1028a15] 「云何名為於處善巧?謂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處種種自相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處種種自相,如是名為於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處種種自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處種種自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處種種共相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處種種共相,如是名為於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處種種共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處種種共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處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處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處若樂若苦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處若樂若苦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處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處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處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處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處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處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處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處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處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處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處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處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眼處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處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處善巧。

[1028b24] 「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處種種自相,如實了知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處種種自相,如是名為於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處種種自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處種種自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處種種共相,如實了知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處種種共相,如是名為於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處種種共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處種種共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處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處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處若樂若苦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處若樂若苦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處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處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處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處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處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處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處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處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處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處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處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處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色處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處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處善巧。

[1029a04] 「云何名為於諦善巧?謂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種種自相,如實了知所有集、滅、道聖諦種種自相,如是名為於諦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種種自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集、滅、道聖諦種種自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諦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種種共相,如實了知所有集、滅、道聖諦種種共相,如是名為於諦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種種共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集、滅、道聖諦種種共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諦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集、滅、道聖諦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諦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若樂若苦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集、滅、道聖諦若樂若苦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諦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集、滅、道聖諦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諦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集、滅、道聖諦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諦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集、滅、道聖諦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諦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集、滅、道聖諦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諦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集、滅、道聖諦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諦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集、滅、道聖諦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諦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苦聖諦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集、滅、道聖諦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於諦善巧。

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十五

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十六

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

第十二淨戒波羅蜜多分之三

[1029b23] 「云何名為緣起善巧?謂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緣種種自相,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緣、所緣緣、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種種自相,如是名為緣起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緣種種自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緣、所緣緣、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種種自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緣起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緣種種共相,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緣、所緣緣、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種種共相,如是名為緣起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緣種種共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緣、所緣緣、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種種共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緣起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緣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緣、所緣緣、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緣起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緣若樂若苦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緣、所緣緣、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若樂若苦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緣起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緣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緣、所緣緣、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緣起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緣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緣、所緣緣、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緣起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緣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緣、所緣緣、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緣起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緣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緣、所緣緣、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緣起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緣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緣、所緣緣、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緣起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緣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緣、所緣緣、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緣起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因緣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等無間緣、所緣緣、增上緣及從諸緣所生諸法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緣起善巧。

[1030a11] 「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種種自相,如實了知所有行、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種種自相,如是名為緣起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種種自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行、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種種自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緣起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種種共相,如實了知所有行、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種種共相,如是名為緣起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種種共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行、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種種共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緣起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行、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緣起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若樂若苦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行、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若樂若苦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緣起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行、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緣起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行、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緣起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行、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緣起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行、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緣起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行、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緣起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行、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緣起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無明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行、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緣起善巧。

[1030b26] 「云何名為是處非處善巧?謂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種種自相,如實了知所有非處種種自相,如是名為是處非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種種自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非處種種自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是處非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種種共相,如實了知所有非處種種共相,如是名為是處非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種種共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非處種種共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是處非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非處若常若無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是處非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若樂若苦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非處若樂若苦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是處非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非處若我若無我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是處非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非處若淨若不淨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是處非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非處若空若不空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是處非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非處若有相若無相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是處非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非處若有願若無願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是處非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非處若寂靜若不寂靜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是處非處善巧。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所有是處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,如實了知所有非處若遠離若不遠離皆不可得,如是名為是處非處善巧。

[1031a06] 「如是菩薩於諸蘊等應修善巧,由善巧故,為諸有情如應說法,令永斷滅有情想等。菩薩如是起殊勝心,為利自他修諸妙慧,一切皆用大悲為首,常能發起隨順迴向一切智智相應之心,應知是名具戒菩薩,當知具足無上淨戒。若諸菩薩欲求無上正等菩提,應勤修習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,迴向趣求一切智智。若諸菩薩以此六種波羅蜜多,迴向趣求一切智智,是諸菩薩由此淨戒,普勝一切聲聞、獨覺。

[1031a16] 「又,滿慈子!初發無上正等覺心一菩薩戒,一切有情皆所成就十善業道,此戒於彼,百倍為勝,千倍為勝,乃至鄔波尼殺曇倍亦復為勝。

[1031a19] 「又,滿慈子!假使世間一切有情,皆具成就十善業道;彼所有戒,於發無上正等覺心,諸菩薩眾初發心時一菩薩戒,百分不及一,千分不及一,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。

[1031a23] 「又,滿慈子!假使世間一切有情,皆具成就前五神通;彼所有戒,於發無上正等覺心諸菩薩眾初發心時一菩薩戒,百分不及一,千分不及一,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。

[1031a26] 「又,滿慈子!假使世間一切有情,皆具安住慈、悲、喜、捨;彼所有戒,於發無上正等覺心諸菩薩眾初發心時一菩薩戒,百分不及一,千分不及一,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。

[1031b01] 「又,滿慈子!假使世間一切有情,皆具成就隨順空忍;彼所有戒,於發無上正等覺心諸菩薩眾初發心時一菩薩戒,百分不及一,千分不及一,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。

[1031b05] 「又,滿慈子!假使世間一切有情,皆具成就順無相忍;彼所有戒,於發無上正等覺心諸菩薩眾初發心時一菩薩戒,百分不及一,千分不及一,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。

[1031b09] 「又,滿慈子!假使世間一切有情,皆具成就順無願忍;彼所有戒,於發無上正等覺心諸菩薩眾初發心時一菩薩戒,百分不及一,千分不及一,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。

[1031b13] 「又,滿慈子!假使世間一切有情,皆具成就第八者法;彼所有戒,於發無上正等覺心諸菩薩眾初發心時一菩薩戒,百分不及一,千分不及一,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。」

[1031b18] 爾時,滿慈子白舍利子言:「我今欲問尊者第八所有義趣,頗見開許為我解釋此義趣耶?」

[1031b20] 舍利子言:「隨意發問,我既聞已當為解釋。」

[1031b20] 滿慈子言:「為即色蘊是第八耶?」

[1031b21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b22] 滿慈子言:「為離色蘊有第八耶?」

[1031b22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b23] 滿慈子言:「為即受、想、行、識蘊是第八耶?」

[1031b24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b24] 滿慈子言:「為離受、想、行、識蘊有第八耶?」

[1031b25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b26] 滿慈子言:「為即眼處是第八耶?」

[1031b26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b27] 滿慈子言:「為離眼處有第八耶?」

[1031b27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b28] 滿慈子言:「為即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處是第八耶?」

[1031b29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b29] 滿慈子言:「為離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處有第八耶?」

[1031c01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c02] 滿慈子言:「為即色處是第八耶?」

[1031c02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c03] 滿慈子言:「為離色處有第八耶?」

[1031c04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c04] 滿慈子言:「為即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處是第八耶?」

[1031c05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c06] 滿慈子言:「為離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處有第八耶?」

[1031c06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c07] 滿慈子言:「為即眼界是第八耶?」

[1031c08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c08] 滿慈子言:「為離眼界有第八耶?」

[1031c09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c10] 滿慈子言:「為即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界是第八耶?」

[1031c11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c11] 滿慈子言:「為離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界有第八耶?」

[1031c12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c12] 滿慈子言:「為即色界是第八耶?」

[1031c13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c14] 滿慈子言:「為離色界有第八耶?」

[1031c14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c15] 滿慈子言:「為即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界是第八耶?」

[1031c16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c16] 滿慈子言:「為離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界有第八耶?」

[1031c17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c18] 滿慈子言:「為即眼識界是第八耶?」

[1031c19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c19] 滿慈子言:「為離眼識界有第八耶?」

[1031c20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c20] 滿慈子言:「為即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界是第八耶?」

[1031c21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c22] 滿慈子言:「為離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界有第八耶?」

[1031c23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c23] 滿慈子言:「為即眼觸是第八耶?」

[1031c24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c24] 滿慈子言:「為離眼觸有第八耶?」

[1031c25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c26] 滿慈子言:「為即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是第八耶?」

[1031c27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c27] 滿慈子言:「為離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有第八耶?」

[1031c28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1c29] 滿慈子言:「為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是第八耶?」

[1032a01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2a01] 滿慈子言:「為離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有第八耶?」

[1032a02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2a03] 滿慈子言:「為即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是第八耶?」

[1032a04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2a04] 滿慈子言:「為離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有第八耶?」

[1032a06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2a06] 滿慈子言:「為即地界是第八耶?」

[1032a07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2a07] 滿慈子言:「為離地界有第八耶?」

[1032a08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2a09] 滿慈子言:「為即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界是第八耶?」

[1032a09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2a10] 滿慈子言:「為離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界有第八耶?」

[1032a11] 舍利子言:「不也!具壽!」

[1032a11] 滿慈子言:「若爾,尊者說何等法名為第八?云何令我了知尊者所說義趣如理受持?」

[1032a13] 舍利子言:「若於諸法平等性中,以如實智知平等性、證平等性,由此智故所作已息。我於此中不見第八,亦復不見知平等智,此中無我、無我所故,云何於中可相徵詰?」

[1032a17] 滿慈子言:「云何尊者前後所說非互相違?謂前說言:『一切第八所有淨戒,於發無上正等覺心諸菩薩眾初發心時一菩薩戒,百分不及一,千分不及一,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。』今復說言:『我於此中都不見有第八及智。』」

[1032a22] 舍利子言:「我先所說,為初學者,不為已入平等性者;我先所說,欲使有情趣入正法,不為已入平等性者;我先所說,欲使有情知大乘行出過二乘,不說諸法平等實性;我先所說,欲使有情如實覺了佛乘、大乘淨戒殊勝,故作是說:假使世間一切有情皆具成就第八者法,彼所有戒,於發無上正等覺心諸菩薩眾初發心時一菩薩戒,百分不及一,千分不及一,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。不說諸法平等實性離我、我所,何所相違?

[1032b04] 「又,滿慈子!一切預流、一來、不還及阿羅漢、獨覺淨戒,於發無上正等覺心諸菩薩眾初發心時一菩薩戒,百分不及一,千分不及一,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。

[1032b07] 「具壽當知!諸有欲令聲聞、獨覺所有淨戒勝菩薩戒,彼為欲令聲聞、獨覺所有淨戒勝如來戒,當知彼類欲與如來共諍勝劣。譬如有人與王子諍,當知彼人欲與王諍;如是若有欲令聲聞、獨覺淨戒勝菩薩戒,則為欲令聲聞、獨覺所有淨戒勝如來戒,當知彼類欲與如來共諍勝劣。何以故?滿慈子!諸菩薩法不可勝故,菩薩是真法王子故。

[1032b15] 「又,滿慈子!譬如有人無手無足,而作是說:『我能渡至大海彼岸。』彼有虛言而無實義,由增上慢作如是說。如是若有聲聞、獨覺作如是言:『我所有戒勝菩薩戒。』當知彼言都無實義。何以故?滿慈子!菩薩功德如大海故。如彼愚人實無手足,而言:『我能越渡大海。』如是有趣二乘之人,實無菩薩殊勝功德,而言:『我勝菩薩淨戒。』無有是處。何以故?滿慈子!菩薩淨戒無邊際故。」

[1032b23] 時,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:「何緣故說菩薩淨戒無邊際耶?」

[1032b25] 舍利子言:「菩薩淨戒普能解脫無量有情犯戒惡故,普能安立無量有情清淨戒故。」

[1032b27] 時,滿慈子復問具壽舍利子言:「尊者所說犯戒惡者是何增語?」

[1032b28] 舍利子言:「我、我所執及餘煩惱名犯戒惡,謂任持想、若我想、若有情想、若命者想、若生者想、若養者想、若士夫想、若補特伽羅想、若有想、若無想,如是諸想及餘煩惱,是犯戒惡增語。所顯菩薩淨戒,普能解脫無量有情如是所說犯戒惡故,量無邊際;又諸菩薩所有淨戒,普能安立無量有情令住淨戒,是故菩薩安住大乘所得淨戒量無邊際,聲聞、獨覺所不能及,普勝聲聞、獨覺淨戒。又,滿慈子!諸菩薩名普勝一切聲聞、獨覺,謂修淨戒波羅蜜多,迴向趣求一切智智。」

[1032c11] 爾時,滿慈子問舍利子言:「云何菩薩有漏淨戒,能勝二乘無漏淨戒?」

[1032c12] 舍利子言:「聲聞、獨覺無漏淨戒,唯求自利迴向涅槃,菩薩淨戒普為度脫無量有情,迴向無上正等菩提,是故菩薩所有淨戒,能勝二乘無漏淨戒。

[1032c15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心作分限饒益有情引發淨戒,是諸菩薩所起淨戒,不勝二乘無漏淨戒,不名淨戒波羅蜜多。然諸菩薩心無分限,普為度脫無量有情,求大菩提引發淨戒,是故菩薩所起淨戒,能勝二乘無漏淨戒,名為淨戒波羅蜜多。

[1032c21] 「又,滿慈子!如日輪出放大光明,螢火等光悉皆隱沒;如是菩薩修行淨戒波羅蜜多,迴向趣求一切智智,普勝一切聲聞、獨覺迴向涅槃所有淨戒。

[1032c24] 「又,滿慈子!如月輪出放大光明,一切星光皆被映奪;如是菩薩修行淨戒波羅蜜多,迴向趣求一切智智,普勝一切聲聞、獨覺迴向涅槃所有淨戒。

[1032c27] 「又,滿慈子!若時菩薩隨念如來,迴向趣求一切智智,由起殊勝相應心力,引得淨戒波羅蜜多,爾時名為行自行處,普勝一切聲聞、獨覺。」

[1033a02] 時,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:「若時菩薩不現發起一切智心,爾時菩薩為名何等?」

[1033a03] 舍利子言:「若時菩薩不現發起一切智心,爾時菩薩名無記心相續而住,是時菩薩應知猶名具戒菩薩,於菩薩戒未名毀犯,不名棄捨菩薩淨戒。若時菩薩不現發起一切智心,爾時菩薩迴向聲聞或獨覺地,是時菩薩捨菩薩地失自行處。若諸菩薩隨爾所時迴向聲聞或獨覺地,是諸菩薩即爾所時於無上乘應知名死,雖非實死而得死名。如工幻師或彼弟子,執小兒手引上高梯,幻解身支分分墮落;時彼眷屬咸謂命終,傷歎悲號生大苦惱:『如何此子倏忽滅亡,我等親族無由重見!』菩薩亦爾,捨大菩提退住聲聞或獨覺地,失一切智應知如死,如彼小兒雖不失命,而彼親屬起於死想。

[1033a18] 「又,滿慈子!於意云何?菩薩淨戒與諸異生、聲聞、獨覺所有淨戒有何差別?」

[1033a19] 滿慈子言:「如是諸戒真如法性實無差別。」

[1033a20] 舍利子言:「如是諸戒真如法性雖無差別,而亦可說有差別相,此差別相應說云何?」

[1033a22] 滿慈子言:「如諸菩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,異生、聲聞、獨覺不爾;如是菩薩所有淨戒,與彼諸戒說有差別。」

[1033a24] 舍利子言:「由此菩薩所有淨戒,勝諸異生、聲聞、獨覺所有淨戒,謂菩薩戒迴向趣求一切智智,名為淨戒波羅蜜多,餘戒不爾,是謂差別。何以故?滿慈子!菩薩淨戒普勝三千大千世界及餘無量無邊有情,除佛世尊所有淨戒,於餘淨戒最勝第一。所以者何?菩薩淨戒能引無量無邊有情,解脫生死及諸惡趣。由此因緣,菩薩淨戒於諸異生、聲聞、獨覺所有淨戒為最為勝、為尊為高、為妙為微妙、為上為無上。

[1033b05] 「又,滿慈子!如雪山王具山王德,餘山不具;若具德者得山王名,若不具德不立王號。如是菩薩所有淨戒,迴向無上正等菩提,不離趣求一切智智故,名淨戒波羅蜜多;獨覺、聲聞、異生淨戒不欲迴向無上菩提,遠離所求一切智智,不名淨戒波羅蜜多。

[1033b10] 「又,滿慈子!諸菩薩眾所有淨戒,普勝異生、聲聞、獨覺所有淨戒。」

[1033b12] 時,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:「何緣菩薩摩訶薩眾所有淨戒,普勝異生、聲聞、獨覺所有淨戒?」

[1033b14] 舍利子言:「菩薩淨戒普為利樂一切有情,迴向趣求一切智智,異生、聲聞、獨覺不爾,是故菩薩所有淨戒,普勝異生、聲聞、獨覺所有淨戒。」

[1033b17] 時,滿慈子便讚具壽舍利子言:「善哉!善哉!如是!如是!誠如所說。如是讚說菩薩淨戒,令菩薩眾轉復精勤,受持菩薩所有淨戒。尊者定應承佛神力說,諸菩薩所有淨戒,普勝異生、聲聞、獨覺所有淨戒。」

[1033b22] 爾時,佛告阿難陀言:「汝應受持諸菩薩眾所有淨戒波羅蜜多相應法教,如舍利子與滿慈子共所演說,如是演說定不虛妄。假使有取妙高山王,上昇梵世投之於下;彼適投已,發誠諦言:『若菩薩戒普勝異生、聲聞、獨覺諸淨戒者,令此山王虛空中住。』言已便住,必不墮落。何以故?阿難陀!諸菩薩戒,除如來戒,於餘淨戒若有漏、若無漏為最為勝、為尊為高、為妙為微妙、為上為無上。」

[1033c01] 時,舍利子,佛神力故,便見東方有一佛土,去此佛土過百千界,其中如來現為無量人、天等眾宣說正法。

[1033c04] 爾時,佛告舍利子言:「汝見東方過百千界有一佛土,現有如來為無量眾說正法不?」

[1033c05] 舍利子言:「唯然!已見!未知彼界、彼佛何名?」

[1033c06] 爾時,世尊告舍利子:「彼佛世界名曰明燈,其中如來、應、正等覺現說法者,號為月光。彼佛有一聲聞弟子,名為有頂神通第一,以神通力往餘世界,右手拔取妙高山王,上昇梵世投之於下;彼適投已發誠諦言:『若菩薩戒,除如來戒,於餘淨戒若有漏、若無漏為最為勝、為尊為高、為妙為微妙、為上為無上,如是所說不虛妄者,令此山王虛空中住。』言已便住更不復下。」

[1033c15] 爾時,世尊告舍利子:「汝復見彼妙高山王住虛空中更不下不?」

[1033c16] 時,舍利子白言:「已見!世尊!」

[1033c17] 復告舍利子言:「今彼山王住虛空者,由依菩薩所有淨戒,除如來戒,發誠諦言普勝異生、聲聞等戒,是故我說決定不虛。彼佛眾中聲聞弟子,以神通力往餘世界,右手拔取妙高山王,上昇梵世投之於下,投已復發誠諦之言,言已山王住虛空者,為證我說定不虛妄。時,彼如來聲聞弟子,依菩薩戒發誠諦言,令彼山王還住本處。」

[1033c24] 時,舍利子見已讚言:「甚奇!世尊!所言誠諦。諸菩薩戒威力難思,一切世間無能及者。」

[1033c26] 時,舍利子便白佛言:「若有欲勝菩薩戒者,當知彼欲勝如來戒。所以者何?除如來戒,定無能勝菩薩戒者。若修菩薩淨戒圓滿,即名如來、應、正等覺,是故菩薩戒不可勝。」

[1034a01] 時,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:「有退菩薩所有淨戒豈難勝耶?」

[1034a02] 舍利子言:「定無菩薩住菩薩心有退轉者,若有退轉便非菩薩。如善射師箭不中的,應知彼類非善射師;菩薩亦爾,若不能發一切智智相應之心,雖復勤修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,而不迴向一切智智,當知彼非具戒菩薩。又,滿慈子!若有菩薩修諸功德,不解云何菩薩迴向一切智智?而緣聲聞或獨覺地所有功德,謂是所求一切智智。當知彼類猶得名為具戒菩薩。何以故?滿慈子!彼無菩薩方便善巧,不解迴向一切智智,緣二乘地所有功德,謂是所求一切智智,意樂不壞故,亦名為具戒菩薩。持菩薩戒由有迴向一切智智故,得名為持菩薩戒,攝受淨戒波羅蜜多。彼於後時若遇善友,能緣真實一切智智,迴向無上正等菩提,定當證得一切智智。

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十六

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十七

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

第十二淨戒波羅蜜多分之四

[1034a26] 「又,滿慈子!有二菩薩俱證無上正等菩提:一、有菩薩有方便善巧故,疾證無上正等菩提。二、有菩薩無方便善巧故,遲證無上正等菩提。具壽當知!寧為菩薩遲證無上正等菩提,不墮聲聞或獨覺地。若諸菩薩速求無上正等菩提,應知此中容有二事:一者、若無方便善巧,便證實際墮二乘地。二者、若有方便善巧,疾證無上正等菩提。如火宅中有眾寶聚,有人求寶入此宅中,其人爾時容有二事:一者、若無方便善巧,死於火宅。二者、若有方便善巧,持寶而出。如是菩薩速求無上正等菩提,應知此中容有二事:一者、若無方便善巧,便證實際墮二乘地如死火宅。二者、若有方便善巧,疾證無上正等菩提如持寶出。是故當知寧為菩薩遲證無上正等菩提,不為速求墮二乘地。」

[1034b12] 時,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:「速證實際豈非菩薩方便善巧?」

[1034b13] 舍利子言:「速證實際非為菩薩方便善巧。所以者何?墮二乘地非為方便善巧等流,乃是無方便善巧等流果,退失所求大菩提故。夫為菩薩求大菩提,饒益有情不求實際,故證實際非巧便果。

[1034b18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行施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名布施波羅蜜多。

[1034b20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護戒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名淨戒波羅蜜多。

[1034b23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忍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名安忍波羅蜜多。

[1034b26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精進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名精進波羅蜜多。

[1034b28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定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名靜慮波羅蜜多。

[1034c02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慧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名般若波羅蜜多。

[1034c04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行內空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究竟行於內空。

[1034c07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行外空、內外空、空空、大空、勝義空、有為空、無為空、畢竟空、無際空、散空、無變異空、本性空、自相空、共相空、一切法空、不可得空、無性空、自性空、無性自性空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究竟行於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。

[1034c13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觀無明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究竟觀於無明。

[1034c16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觀行、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、愛、取、有、生、老死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究竟觀行乃至老死。

[1034c20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觀苦聖諦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究竟觀苦聖諦。

[1034c22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觀集、滅、道聖諦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究竟觀集、滅、道聖諦。

[1034c25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四靜慮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四靜慮。

[1034c28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四無量、四無色定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四無量、四無色定。

[1035a02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四念住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四念住。

[1035a05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四正斷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等覺支、八聖道支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。

[1035a09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空解脫門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空解脫門。

[1035a12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無相、無願解脫門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無相、無願解脫門。

[1035a15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八解脫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八解脫。

[1035a18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八勝處、九次第定、十遍處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八勝處、九次第定、十遍處。

[1035a22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淨觀地智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淨觀地智。

[1035a25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種性地、第八地、具見地、薄地、離欲地、已辦地、獨覺地、菩薩地、如來地智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種性地智乃至如來地智。

[1035a29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極喜地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極喜地。

[1035b03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離垢地、發光地、焰慧地、極難勝地、現前地、遠行地、不動地、善慧地、法雲地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離垢地乃至法雲地。

[1035b08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一切陀羅尼門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一切陀羅尼門。

[1035b11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一切三摩地門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一切三摩地門。

[1035b14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五眼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於五眼。

[1035b17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六神通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六神通。

[1035b19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如來十力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如來十力。

[1035b22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四無所畏、四無礙解、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捨、十八佛不共法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四無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。

[1035b27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三十二相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三十二相。

[1035c01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八十隨好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八十隨好。

[1035c04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無忘失法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無忘失法。

[1035c07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恒住捨性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恒住捨性。

[1035c09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一切智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一切智。

[1035c12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道相智、一切相智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道相智、一切相智。

[1035c15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一切菩薩摩訶薩行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一切菩薩摩訶薩行。

[1035c19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諸佛無上正等菩提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諸佛無上正等菩提。

[1035c22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嚴淨佛土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嚴淨佛土。

[1035c25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成熟有情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成熟有情。

[1035c28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隨喜他諸功德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隨喜他諸功德。

[1036a02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迴向一切智智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迴向一切智智。

[1036a04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以一食施所獲功德,勝餘菩薩住經殑伽沙數大劫捨轉輪王上妙飲食布施一切所獲功德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行布施。

[1036a09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一心集諸功德,勝餘菩薩住經殑伽沙數大劫集諸功德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集諸功德。

[1036a12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作是思惟:『我能修行方便善巧,非餘菩薩。』是諸菩薩行於非處,行非處故戒有毀缺,不能圓滿修方便善巧。

[1036a15] 「具壽當知!若諸菩薩方便善巧修諸功德,若起如是種種思惟,應知彼非方便善巧。何以故?滿慈子!菩薩不應欲勝菩薩,菩薩不應輕慢菩薩,菩薩不應降伏菩薩;菩薩於餘諸菩薩所供養恭敬,應如供養恭敬如來。」

[1036a21] 爾時,滿慈子問舍利子言:「菩薩為但應恭敬菩薩,為亦應恭敬諸餘有情?」

[1036a22] 舍利子言:「諸菩薩眾應普恭敬一切有情,謂諸菩薩如敬如來,如是亦應敬餘菩薩;如敬菩薩,如是亦應敬餘有情,心無差別。何以故?滿慈子!諸菩薩眾於諸有情心應謙下,應深恭敬,應與自在,應離憍慢。如是菩薩於諸有情,深心恭敬如佛菩薩。如是菩薩應作是念:『我證無上正等覺時,當為有情說深法要,令斷煩惱得般涅槃,或得菩提究竟安樂,或令解脫諸惡趣苦。』

[1036b02] 「又,滿慈子!如是菩薩於有情類應起慈心,於諸有情心離憍慢,作如是念:『我當修學方便善巧,令諸有情一切皆得最第一性。所以者何?第一性者所謂佛性,我當方便令諸有情皆得成佛。』如是菩薩於有情類皆起慈心,欲使有情一切皆得居法王位,此法王位最勝最尊,於法有情俱得自在,是故菩薩摩訶薩眾應普恭敬一切有情,慈心遍滿無揀別故,如來法身遍一切故。」

[1036b11] 時,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:「云何菩薩作如是念:『我當恭敬一切有情,我證無上正等覺已,教誡教授一切有情,皆令證得最第一性,一切皆得居法王位。』如工幻師或彼弟子,於四衢道幻作大王及四種軍勇健難敵,此中幻王不作是念:『我今具有四種勇軍勢力難敵。』四種幻軍不作是念:『我等一切皆屬大王,隨王意轉。』何以故?舍利子!此中一切若王、若軍,皆非實有、都無自性,實有自性皆所不攝。如世尊說諸法如幻,一切有情亦復如是,既皆如幻誰恭敬誰?誰復令誰得第一性?居法王位說何等法?」

[1036b22] 舍利子言:「如是!如是!有情及法一切如幻。當知此中如幻菩薩恭敬一切如幻有情,方便善巧教誡教授,令得第一如幻佛性,居法王位說如幻法。然諸菩薩雖作是念,而於其中都無所執。若諸菩薩於諸法中少有所見,是諸菩薩非行般若波羅蜜多,若時菩薩於諸法中都無所見,是時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多。如是菩薩方便善巧,雖行精進波羅蜜多,教化有情令得成佛,而於諸法都無所見,謂不見有少分法性,實能令他得第一性,亦不見有少分法性,實能令他居法王位,雖無所見而不退轉。當知菩薩能著廣大精進甲冑都無所執,謂諸菩薩知法王位雖皆如幻都非實有,而能精勤求趣不退,雖勤精進求趣佛果,而於諸法都無所見,雖無所見,而不退轉。如是菩薩雖知天、人、阿素洛等皆悉敗壞,而於其中無敗壞想,達一切種皆如幻故。如是菩薩方便善巧,求證無上正等菩提,欲為有情說寂靜法,謂雖種種名句、文身方便宣說一切法性,而法本性皆不可說。

[1036c14] 「又,滿慈子!一切法性不可顯示、不可宣說。菩薩證得大菩提時,雖為有情說諸法性,而作是念:『我於菩提都無所得,亦常於法不為有情有所宣說。我雖證得無上菩提,而此菩提實不可證;我雖宣說一切法性,而諸法性實不可說。能說、所說俱無自性,能證、所證亦不可得。』是故菩薩摩訶薩眾欲證無上正等菩提,於諸法中不應執著,雖無執著而不退轉,由無退轉心不沈沒,由不沈沒攝受精進,是為精進波羅蜜多。復以精進波羅蜜多,迴向趣求一切智智,圓滿淨戒波羅蜜多。復以淨戒波羅蜜多,迴向趣求一切智智,令此淨戒波羅蜜多轉勝、轉增、轉明、轉淨。如是菩薩修學淨戒波羅蜜多,速得圓滿增、勝、明、淨,皆由菩薩迴向趣求一切智智。」

[1036c28] 時,滿慈子便問具壽舍利子言:「若一切法皆如幻事都非實有,云何菩薩迴向趣求一切智智而得成立?」

[1037a02] 舍利子言:「若一切法少分實有非如幻事,則諸菩薩畢竟不能迴向趣求一切智智;以一切法無少實有非如幻事故,諸菩薩迴向趣求一切智智。如是菩薩有所堪能迴向趣求一切智智精勤無倦,皆由了達諸法非實、如幻、如化有所堪能,當知即是菩薩精進波羅蜜多。」

[1037a08] 滿慈子言:「如是菩薩有所堪能迴向趣求一切智智精勤無倦,是何法業而說堪能?即是精進如何修學如是堪能?」

[1037a10] 舍利子言:「堪能即是方便善巧之所作業。菩薩要依方便善巧,知一切法皆如幻事。菩薩安住方便善巧,不怖法空、不墮實際。譬如有人住高山頂,兩手堅執輕固傘蓋,臨山峯刃翹足引頸,俯觀巖下險絕深坑;傘蓋承風力所持御,雖臨險岸而不墮落;如是菩薩方便善巧大悲般若力所任持,雖如實觀諸法如幻虛妄顯現本性空寂,而心都無下劣怖畏,於法實際亦不證入。何以故?滿慈子!是諸菩薩方便善巧,大悲般若力所任持,不怖法空、不證實際。如持傘蓋俯峻峯巖,觀險絕坑無怖無墮;如是菩薩摩訶薩眾被戴堅固甲冑,攝受方便善巧,成就第一圓滿淨戒波羅蜜多為所依止,雖求無上正等菩提,而不見法已正、當證。應知如是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一切皆由方便善巧所攝受故,能至無上正等菩提。如是菩薩方便善巧所攝受故,常不遠離所學六種波羅蜜多,是諸菩薩由不遠離所學六種波羅蜜多,漸次隣近一切智智,超勝一切聲聞、獨覺,何以故?滿慈子!是諸菩薩專意趣求如無價寶一切智故。

[1037b03] 「又,滿慈子!如有二人作大方便,入深山窟求無價寶。彼入未久便見兩邊。有諸少價金銀等寶,俱見不取漸次前行;復見兩邊有多價寶,一見貪著荷負而還,一見不取更復前進,至極勝處獲無價寶,恣意持還多所饒益。如是菩薩作大方便,求證無上正等菩提,欲為有情作大饒益,趣入佛法略有二種:一、有菩薩無方便善巧故,雖聞世間種種善法心不貪染,而聞二乘所有功德心便愛味,由愛味故精勤攝受,遠離所求一切智智,退失無上正等覺心;如彼初人見少價寶雖不貪著,而見多價貪著持還失無價寶。二、有菩薩有方便善巧故,初聞世間種種善法心不貪染,次聞二乘所有功德亦不愛味,由不愛味便不思惟,由不思惟便不修習,既不修習方便厭捨。所以者何?此諸菩薩知世善法多諸過患,不能究竟自利利他,障礙所求一切智智;聲聞、獨覺功德善根,雖出世間而但自利,不能普利一切有情,亦障所求一切智智,故不愛味亦不思惟,於彼善根不樂修習。由斯超越彼二乘地,勤求無上正等菩提,漸次證得一切智智;如彼後人見少價寶及多價寶俱不貪著,漸次深入至極勝處,獲無價寶恣意持還,與諸有情作大饒益。

[1037b26] 「如是菩薩方便善巧,既不貪染世間善法,於二乘法亦不愛味,由斯漸次趣大菩提,修多百千難行苦行,供養恭敬無量如來,成熟有情、嚴淨佛土,至極圓滿得一切智,利益安樂無量有情,如無價寶多所饒益。如是菩薩方便善巧,雖聞二乘種種功德,而能了達皆非究竟,雖能取證而深厭捨,雖深厭捨而能巧說,方便饒益彼類有情,令善修行證涅槃樂。如是菩薩方便善巧,能不攝受二乘功德,精進修行諸菩薩行,趣證無上正等菩提,作諸有情利益安樂。」

[1037c08] 爾時,滿慈子問舍利子言:「若諸菩薩住不退位,於何等行不應味著?」

[1037c09] 舍利子言:「彼於六種波羅蜜多不應味著。何以故?滿慈子!若深味著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,心便雜染,不能如實利樂有情,亦復不能嚴淨佛土,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,故彼菩薩應作是念:『我於六種波羅蜜多,雖應精勤勇猛修習,時無間斷如救頭然,而於其中不應味著。』

[1037c16] 「又,滿慈子!彼諸菩薩不應味著種種空觀。何以故?滿慈子!若深味著內空、外空、內外空、空空、大空、勝義空、有為空、無為空、畢竟空、無際空、散空、無變異空、本性空、自相空、共相空、一切法空、不可得空、無性空、自性空、無性自性空觀,心便雜染,不能如實利樂有情,亦復不能嚴淨佛土,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,故彼菩薩應作是念:『我於如是種種空觀,雖應精勤勇猛修習,時無間斷如救頭然,而於其中不應味著。』

[1037c25] 「又,滿慈子!彼諸菩薩不應味著真如等觀。何以故?滿慈子!若深味著諸法真如、法界、法性,不虛妄性、不變異性、平等性、離生性、法定、法住、實際、虛空界、不思議界觀,心便雜染,不能如實利樂有情,亦復不能嚴淨佛土,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,故彼菩薩應作是念:『我於如是真如等觀,雖應精勤勇猛修習,時無間斷如救頭然,而於其中不應味著。』

[1038a04] 「又,滿慈子!彼諸菩薩不應味著諸緣起觀。何以故?滿慈子!若深味著,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處,六處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,無明滅故行滅,乃至生滅故老死滅觀,心便雜染,不能如實利樂有情,亦復不能嚴淨佛土,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,故彼菩薩應作是念:『我於如是諸緣起觀,雖應精勤勇猛修習,時無間斷如救頭然,而於其中不應味著。』

[1038a14] 「又,滿慈子!彼諸菩薩不應味著諸聖諦觀。何以故?滿慈子!若深味著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聖諦觀,心便雜染,不能如實利樂有情,亦復不能嚴淨佛土,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,故彼菩薩應作是念:『我於如是諸聖諦觀,雖應精勤勇猛修習,時無間斷如救頭然,而於其中不應味著。』

[1038a20] 「又,滿慈子!彼諸菩薩不應味著助菩提分。何以故?滿慈子!若深味著四念住、四正斷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等覺支、八聖道支,心便雜染,不能如實利樂有情,亦復不能嚴淨佛土,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,故彼菩薩應作是念:『我於如是助菩提分,雖應精勤勇猛修習,時無間斷如救頭然,而於其中不應味著。』

[1038a27] 「又,滿慈子!彼諸菩薩不應味著三解脫門。何以故?滿慈子!若深味著空、無相、無願解脫門,心便雜染,不能如實利樂有情,亦復不能嚴淨佛土,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,故彼菩薩應作是念:『我於如是三解脫門,雖應精勤勇猛修習,時無間斷如救頭然,而於其中不應味著。』

[1038b04] 「又,滿慈子!彼諸菩薩不應味著陀羅尼門、三摩地門。何以故?滿慈子!若深味著陀羅尼門、三摩地門,心便雜染,不能如實利樂有情,亦復不能嚴淨佛土,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,故彼菩薩應作是念:『我於如是陀羅尼門、三摩地門,雖應精勤勇猛修習,時無間斷如救頭然,而於其中不應味著。』

[1038b10] 「又,滿慈子!彼諸菩薩不應味著靜慮、無量、等至、解脫。何以故?滿慈子!若深味著靜慮、無量、等至、解脫,心便雜染,不能如實利樂有情,亦復不能嚴淨佛土,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,故彼菩薩應作是念:『我於如是靜慮、無量、等至、解脫,雖應精勤勇猛修習,時無間斷如救頭然,而於其中不應味著。』

[1038b17] 「又,滿慈子!彼諸菩薩不應味著勝處、遍處、九次第定。何以故?滿慈子!若深味著勝處、遍處、九次第定,心便雜染,不能如實利樂有情,亦復不能嚴淨佛土,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,故彼菩薩應作是念:『我於如是勝處、遍處、九次第定,雖應精勤勇猛修習,時無間斷如救頭然,而於其中不應味著。』

[1038b24] 「又,滿慈子!彼諸菩薩不應味著修諸地智。何以故?滿慈子!若深味著修諸地智,心便雜染,不能如實利樂有情,亦復不能嚴淨佛土,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,故彼菩薩應作是念:『我於如是修諸地智,雖應精勤勇猛修習,時無間斷如救頭然,而於其中不應味著。』

[1038c02] 「又,滿慈子!彼諸菩薩不應味著五眼、六神通。何以故?滿慈子!若深味著五眼、六神通,心便雜染,不能如實利樂有情,亦復不能嚴淨佛土,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,故彼菩薩應作是念:『我於如是五眼、六神通,雖應精勤勇猛修習,時無間斷如救頭然,而於其中不應味著。』

[1038c08] 「又,滿慈子!彼諸菩薩不應味著如來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解。何以故?滿慈子!若深味著如來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解,心便雜染,不能如實利樂有情,亦復不能嚴淨佛土,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,故彼菩薩應作是念:『我於如是如來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解,雖應精勤勇猛修習,時無間斷如救頭然,而於其中不應味著。』

[1038c16] 「又,滿慈子!彼諸菩薩不應味著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捨。何以故?滿慈子!若深味著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捨,心便雜染,不能如實利樂有情,亦復不能嚴淨佛土,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,故彼菩薩應作是念:『我於如是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捨,雖應精勤勇猛修習,時無間斷如救頭然,而於其中不應味著。』

[1038c23] 「又,滿慈子!彼諸菩薩不應味著十八佛不共法。何以故?滿慈子!若深味著十八佛不共法,心便雜染,不能如實利樂有情,亦復不能嚴淨佛土,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,故彼菩薩應作是念:『我於如是十八佛不共法,雖應精勤勇猛修習,時無間斷如救頭然,而於其中不應味著。』

[1038c29] 「又,滿慈子!彼諸菩薩不應味著無忘失法、恒住捨性。何以故?滿慈子!若深味著無忘失法、恒住捨性,心便雜染,不能如實利樂有情,亦復不能嚴淨佛土,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,故彼菩薩應作是念:『我於如是無忘失法、恒住捨性,雖應精勤勇猛修習,時無間斷如救頭然,而於其中不應味著。』

[1039a07] 「又,滿慈子!彼諸菩薩不應味著一切智、道相智、一切相智。何以故?滿慈子!若深味著一切智、道相智、一切相智,心便雜染,不能如實利樂有情,亦復不能嚴淨佛土,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,故彼菩薩應作是念:『我於如是一切智、道相智、一切相智,雖應精勤勇猛修習,時無間斷如救頭然,而於其中不應味著。』

[1039a15] 「又,滿慈子!若諸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,不應現行如是分別:『我由如是菩薩淨戒,攝受諸相及諸隨好。』若諸菩薩現行如是分別心者,應知名為犯菩薩戒。是故菩薩不應貪求諸相隨好求趣無上正等菩提。若諸菩薩取著相好受持淨戒,應知名為取著淨戒有所毀犯;若諸菩薩取著淨戒有所毀犯,定不能證所求無上正等菩提。」

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十七

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十八

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

第十二淨戒波羅蜜多分之五

[1039b07] 爾時,世尊告舍利子:「汝能如是安住妙智,謂如實知如是菩薩取著淨戒有所毀犯,如是菩薩不取著戒無所毀犯。」

[1039b09] 時,舍利子便白佛言:「我信如來、應、正等覺所說妙法起如是智,非我自能作如是說。如我解佛所說義者,諸菩薩眾若暫起心,欣讚聲聞或獨覺地,應知毀犯菩薩淨戒;諸菩薩眾若暫起心,厭毀聲聞或獨覺地,應知毀犯菩薩淨戒。所以者何?若諸菩薩欣讚聲聞或獨覺地,便於彼地心生愛著,不能趣求一切智智,於菩薩戒有所毀犯;若諸菩薩厭毀聲聞或獨覺地,便於彼地心生輕蔑,即障所求一切智智,於菩薩戒有所毀犯,是故菩薩於二乘地,不應欣讚亦不厭毀。若諸菩薩於二乘地,心不恭敬或生愛著,當知皆是行於非處。若諸菩薩行於非處,應知名為犯戒菩薩,亦名取著淨戒相者,不能證得一切智智,是故菩薩於二乘地,但應遠離、不應讚毀。若諸菩薩於二乘地不遠離者,定不能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。

[1039b25] 「復次,世尊!若諸菩薩緣五欲境起味著心,雖復名為非理作意,而不甚礙無上菩提。所以者何?非理作意墮煩惱數,由彼煩惱令諸菩薩受彼彼生,若時若時諸菩薩眾於彼彼趣受彼彼身,爾時爾時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漸學圓滿;若時若時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漸學圓滿,爾時爾時是諸菩薩漸得鄰近一切智智。是故,世尊!我謂煩惱於諸菩薩有大恩德,謂能隨順一切智智。若諸菩薩能觀煩惱能助引發一切智智,於菩薩眾有大恩德,是諸菩薩應知已證於一切事方便善巧,如是菩薩應知安住菩薩淨戒波羅蜜多。應知如是諸菩薩眾,於菩薩戒無所毀犯,亦不取著菩薩淨戒。」

[1039c11] 爾時,佛讚舍利子言:「善哉!善哉!如是!如是!汝能善說諸菩薩眾有於淨戒有所取著、有所毀犯,有於淨戒無所取著、無所毀犯。汝顯如來是實語者,是法語者,是善記說法隨法者。

[1039c15] 「又,舍利子!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淨戒波羅蜜多,作是思惟:『十方無量無邊世界無量有情,由我所住菩薩淨戒波羅蜜多增上威力,無淨戒者皆得淨戒,有惡戒者皆得遠離;由我所學菩薩淨戒波羅蜜多增上威力,攝受如是諸有情類,皆得殊勝利益安樂。』是菩薩摩訶薩當知成就方便善巧,若時若時以自淨戒波羅蜜多,迴施無量無邊世界無量有情,爾時爾時所住淨戒波羅蜜多漸次增長;若時若時所住淨戒波羅蜜多漸次增長,爾時爾時復能攝受無量淨戒波羅蜜多;若時若時復能攝受無量淨戒波羅蜜多,爾時爾時復能攝受無量無數微妙佛法,由斯疾得一切智智。

[1039c29] 「又,舍利子!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淨戒波羅蜜多,作是思惟:『十方無量無邊世界無量有情,由我所住菩薩淨戒波羅蜜多增上威力,未發無上菩提心者,皆能發心;已發無上菩提心者,皆永不退;若於無上正等覺心已不退者,速能圓滿一切智智。』是菩薩摩訶薩方便善巧,緣諸菩薩迴施淨戒波羅蜜多,若時若時迴施淨戒波羅蜜多,爾時爾時能不遠離一切智心;若時若時能不遠離一切智心,爾時爾時漸次鄰近一切智智。是菩薩摩訶薩由此善根增上威力,復能攝受無量淨戒波羅蜜多令漸增廣,亦能攝受無量無數微妙佛法令漸圓滿。

[1040a12] 「又,舍利子!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淨戒波羅蜜多,以自所住菩薩淨戒波羅蜜多施一菩薩所獲福聚,勝施殑伽沙數世界犯戒有情皆令圓滿受持淨戒。若菩薩摩訶薩安住淨戒波羅蜜多,以自所住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迴施十方諸有情類,令住淨戒遠離毀犯,所獲福聚無量無邊。有菩薩摩訶薩安住淨戒波羅蜜多,以自所住菩薩淨戒波羅蜜多施一菩薩所獲福聚,於前菩薩所獲福聚,百倍為勝,千倍為勝,乃至鄔波尼殺曇倍亦復為勝。何以故?舍利子!是菩薩摩訶薩以自所住菩薩淨戒波羅蜜多施一菩薩,令其攝受一切智智,亦令任持一切智智。此一菩薩既能攝受一切智智,復能任持一切智智,則能攝受、任持無量無邊世界無量有情,皆令安住所有淨戒離諸毀犯,如是展轉多所饒益。

[1040a28] 「譬如大舍一柱十間,無量眾生於中止住,共相嬉戲歡娛受樂。有暴惡人欲伐其柱,時,有善士告惡人言:『今此舍中多諸族類,共相嬉戲歡娛受樂,若伐此柱其舍崩摧,損害此中無量生命。』如是善士為欲利樂其中止住無量有情,遮彼惡人不令伐柱。時,有男子讚善士言:『善哉!善哉!汝今已施無量生類壽命安樂。』如是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,應以大乘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教誡教授,令證無上正等菩提,與諸有情作大饒益;若以獨覺及聲聞乘功德善根教誡教授,便障無量無邊有情、阿羅漢等殊勝功德。

[1040b11] 「若有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,能以大乘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教誡教授,令其攝受一切智智,亦令任持一切智智。既令攝受一切智智,亦令任持一切智智,即施無量無邊有情、阿羅漢等殊勝功德。如是菩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,能以大乘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教誡教授,即為教誡教授無量無邊有情,令行種種安樂妙行。如是菩薩安住淨戒波羅蜜多,作是思惟:『由我所住菩薩淨戒波羅蜜多,願諸有情皆具淨戒遠離毀犯。願以如是迴施善根,一切有情皆得正念,由正念故皆生喜樂。』彼諸有情聞此語已,心離毀犯受持淨戒。

[1040b25] 「復有菩薩安住淨戒波羅蜜多,能起一心以所住戒施一菩薩,於前功德,百倍為勝,千倍為勝,乃至鄔波尼殺曇倍亦復為勝。如是菩薩若時若時為有情故,以所住戒迴施菩薩,爾時爾時菩薩淨戒波羅蜜多漸次增長,疾能證得一切智智。

[1040c02] 「如是菩薩安住淨戒波羅蜜多,迴施有情所獲福聚種種差別。」

[1040c04] 爾時,舍利子白佛言:「世尊!如是菩薩云何應知如是菩薩經幾劫數當得出離?如是菩薩發趣大乘已經久如?」

[1040c06] 爾時,佛告舍利子言:「應知如是菩薩能以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,教誡教授諸有情類,令發無上正等覺心,無倒修行諸菩薩行,疾證無上正等菩提,與諸有情作大饒益。應知如是菩薩能以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,為諸有情迴向願得一切智智,謂作是念:『願我迴此所修布施波羅蜜多施諸有情,令慳貪者皆能布施;願我迴此所修淨戒波羅蜜多施諸有情,令犯戒者皆得淨戒;願我迴此所修安忍波羅蜜多施諸有情,令瞋忿者皆得安忍;願我迴此所修精進波羅蜜多施諸有情,令懈怠者皆得精進;願我迴此所修靜慮波羅蜜多施諸有情,令亂心者皆得靜慮;願我迴此所修般若波羅蜜多施諸有情,令惡慧者皆得妙慧。』」

[1040c21] 時,舍利子復白佛言:「如是菩薩迴己善根施有情類,經幾劫數修行大乘當得出離?」

[1040c23] 爾時,佛告舍利子言:「如是菩薩迴己善根施有情類,五百大劫修行大乘當得出離。

[1040c25] 「又,舍利子!如是菩薩或有成就方便善巧,欲疾證得一切智智;彼即於此賢劫之中,願成如來、應、正等覺,墮千佛數,證得無上正等菩提。如慈氏佛空諸惡趣,初會說法百千俱胝諸聲聞眾成阿羅漢;如是菩薩我說已於二千劫中修菩提行,求證無上正等菩提,欲為有情作大饒益。諸餘菩薩若具如前諸行、狀、相,當知彼經五百大劫修學大乘當得出離,如是菩薩當知已住不退轉位。」

[1041a05] 時,舍利子復白佛言:「若諸菩薩聞說如是波羅蜜多相應法教應生歡喜。所以者何?若諸菩薩聞說如是波羅蜜多相應法教生歡喜者,定不捨離諸佛世尊,諸佛世尊亦不捨彼。」

[1041a09] 爾時,佛告舍利子言:「如是!如是!如汝所說。若諸菩薩聞說如是波羅蜜多相應法教,經一晝夜深心歡喜相續住者,是諸菩薩當知已久發趣大乘;若諸菩薩聞說如是波羅蜜多相應法教,經二晝夜深心歡喜相續住者,是諸菩薩當知復久發趣大乘;若諸菩薩聞說如是波羅蜜多相應法教,經三晝夜展轉乃至經七晝夜,深心歡喜相續住者,是諸菩薩當知更久乃至甚久發趣大乘。」

[1041a17] 時,舍利子便白佛言:「如我解佛所說義者,是諸菩薩發趣大乘,已經百劫、或二百劫、或三百劫,展轉乃至或七百劫。是諸菩薩修行大乘,經七百劫當得出離。是諸菩薩由此因緣,功德善根漸次增長。是諸菩薩方便善巧聞說如是波羅蜜多相應法教,雖深歡喜而無染著。是諸菩薩本性清淨,聞說大乘深心歡喜。」

[1041a24] 爾時,佛告舍利子言:「如是!如是!如汝所說。汝承佛力能說如是波羅蜜多相應法教。若諸菩薩摩訶薩眾具如前說諸行、狀、相,當知已久發趣大乘,如是菩薩摩訶薩眾已於菩提心不退轉。若諸菩薩聞說如是波羅蜜多相應法教不生歡喜,是諸菩薩發趣大乘當知未久。我於如是新趣大乘諸菩薩眾,亦為宣說波羅蜜多相應法教,令勤修學漸當證得一切智智。」

[1041b04] 爾時,舍利子白佛言:「世尊!甚奇!如來、應、正等覺於諸菩薩皆不棄捨。」

[1041b05] 爾時,佛告舍利子言:「汝謂如來、應、正等覺唯不棄捨諸菩薩耶?汝今不應作如是見。何以故?舍利子!一切如來、應、正等覺皆不棄捨一切有情,一切如來、應、正等覺皆深愍念一切有情,於諸有情常作是念:『以何方便,令彼有情於生死苦速得解脫?』

[1041b11] 「又,舍利子!汝等當知!諸佛世尊其心平等,如於佛所起純淨心,安住慈悲與樂拔苦,如是愍念一切有情,平等欲令離苦得樂。

[1041b14] 「又,舍利子!若諸如來、應、正等覺,於諸佛所住別異心,於諸菩薩住別異心,於諸獨覺住別異心,於阿羅漢住別異心,於不還者住別異心,於一來者住別異心,於預流者住別異心,於隨法行住別異心,於隨信行住別異心,於外五通住別異心,於諸成就別解脫戒住別異心,於諸成就十善業道住別異心,於諸成就十惡業道住別異心,於旃荼羅、補羯娑等住別異心,則諸如來、應、正等覺心有差別、隨欲而行,應非如來、應、正等覺。

[1041b23] 「又舍利子!然諸如來、應、正等覺,如於佛所起純淨心,安住慈悲與樂拔苦,於菩薩所亦復如是。如於菩薩起純淨心,安住慈悲與樂拔苦,於獨覺所亦復如是。如於獨覺起純淨心,安住慈悲與樂拔苦,於阿羅漢亦復如是。如於阿羅漢起純淨心,安住慈悲與樂拔苦,於不還者亦復如是。如於不還者起純淨心,安住慈悲與樂拔苦,於一來者亦復如是。如於一來者起純淨心,安住慈悲與樂拔苦,於預流者亦復如是。如於預流者起純淨心,安住慈悲與樂拔苦,於隨法行亦復如是。如於隨法行起純淨心,安住慈悲與樂拔苦,於隨信行亦復如是。如於隨信行起純淨心,安住慈悲與樂拔苦,於外五通亦復如是。如於外五通起純淨心,安住慈悲與樂拔苦,於諸成就別解脫戒亦復如是。如於成就別解脫戒起純淨心,安住慈悲與樂拔苦,於諸成就十善業道亦復如是。如於成就十善業道起純淨心,安住慈悲與樂拔苦,於諸成就十惡業道亦復如是。如於成就十惡業道起純淨心,安住慈悲與樂拔苦,於旃荼羅、補羯娑等亦復如是。由此如來、應、正等覺心無差別、不隨欲行故,名如來、應、正等覺。是故諸佛具大悲慧、住一切法平等性中,於諸有情皆不棄捨。

[1041c18] 「又,舍利子!我都不見諸佛世尊於所緣境及於少事起愛恚者,若諸如來、應、正等覺於所緣事起愛恚等,無有是處。何以故?舍利子!諸佛世尊於愛恚等一切煩惱皆永斷故。

[1041c22] 「又,舍利子!然諸如來、應、正等覺於諸菩薩最不棄捨。何以故?舍利子!以諸如來、應、正等覺般涅槃後,有諸菩薩精進修行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漸次圓滿;精勤修學內空、外空、內外空、空空、大空、勝義空、有為空、無為空、畢竟空、無際空、散空、無變異空、本性空、自相空、共相空、一切法空、不可得空、無性空、自性空、無性自性空,無顛倒智漸次圓滿;精勤修學諸法真如、法界、法性、不虛妄性、不變異性、平等性、離生性、法定、法住、實際、虛空界、不思議界無顛倒智漸次圓滿;精勤修學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處,六處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無顛倒智漸次圓滿;精勤修學無明滅故行滅,行滅故識滅,識滅故名色滅,名色滅故六處滅,六處滅故觸滅,觸滅故受滅,受滅故愛滅,愛滅故取滅,取滅故有滅,有滅故生滅,生滅故老死滅無顛倒智漸次圓滿;精勤修學苦、集、滅、道聖諦無顛倒智漸次圓滿;精勤修學四靜慮、四無量、四無色定漸次圓滿;精勤修學四念住、四正斷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等覺支、八聖道支漸次圓滿;精勤修學空、無相、無願解脫門漸次圓滿;精勤修學八解脫、八勝處、九次第定、十遍處漸次圓滿;精勤修學淨觀地、種姓地、第八地、具見地、薄地、離欲地、已辦地、獨覺地、菩薩地、如來地無顛倒智漸次圓滿;精勤修學極喜地、離垢地、發光地、焰慧地、極難勝地、現前地、遠行地、不動地、善慧地、法雲地漸次圓滿;精勤修學一切陀羅尼門、一切三摩地門漸次圓滿;精勤修學五眼、六神通漸次圓滿;精勤修學如來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解、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捨、十八佛不共法漸次圓滿;精勤修學三十二大士相、八十隨好漸次圓滿;精勤修學無忘失法、恒住捨性漸次圓滿;精勤修學一切智、道相智、一切相智漸次圓滿;精勤修學預流向、預流果、一來向、一來果、不還向、不還果、阿羅漢向、阿羅漢果、獨覺因道、獨覺菩提無顛倒智漸次圓滿;精勤修學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漸次圓滿;精勤修學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漸次圓滿;精勤修學離斷生命、離不與取、離欲邪行、離虛誑語、離麁惡語、離離間語、離雜穢語、離貪欲、離瞋恚、離邪見業道漸次圓滿;精勤修學施設種種法門妙智漸次圓滿。與諸世間作法明照,度脫無量無邊有情,離生死苦證涅槃樂。

[1042b09] 「諸佛世尊觀如是義,教誡教授如是菩薩,由此因緣最不棄捨諸菩薩眾。以諸菩薩於諸如來、應、正等覺般涅槃後,證得無上正等菩提,與諸世間作法明照,令修正行獲大饒益,故於菩薩最不棄捨。」

[1042b15] 時,舍利子便白佛言:「如是!世尊!如是!善逝!誠如聖教。於諸如來般涅槃後,十方世界有菩薩摩訶薩證得無上正等菩提,與諸世間作法明照。譬如大樹多諸果葉,枯滅之後小樹續生,莖、幹、枝、條漸高漸廣,周匝蔭影一踰繕那,無量眾生止息於下,得免風雨寒熱等難,採擿果、葉而受用之,諸有智人咸共稱讚。如是大樹果、葉、蔭影,利樂有情不異於昔,唯諸愚者不解依趣。

[1042b23] 「如是菩薩於佛世尊般涅槃後,漸次修學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邊諸佛妙法漸次圓滿,各於三千大千世界,證得無上正等菩提,紹先如來、應、正等覺,如實利樂無量有情,種種佛事令不斷絕。謂為無邊諸有情類,方便宣說十善業道、施、戒、修等種種法門令勤修學,脫惡趣苦生天、人中受諸快樂。或為無邊諸有情類,方便宣說蘊、處、界等,無我、有情、命者、生者、養者、士夫、補特伽羅、意生、儒童、作者、受者、知者、見者,令勤精進,無倒觀察苦、集、滅、道四種聖諦,修四念住、四正斷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等覺支、八聖道支、三解脫門及餘善法,斷諸煩惱得般涅槃。

[1042c07] 「或為無邊諸有情類,方便宣說所有色蘊常無常性皆不可得,所有受、想、行、識蘊常無常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色蘊樂無樂性皆不可得,所有受、想、行、識蘊樂無樂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色蘊我無我性皆不可得,所有受、想、行、識蘊我無我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色蘊淨不淨性皆不可得,所有受、想、行、識蘊淨不淨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色蘊寂靜不寂靜性皆不可得,所有受、想、行、識蘊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色蘊遠離不遠離性皆不可得,所有受、想、行、識蘊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。

[1042c19] 「方便宣說所有眼處常無常性皆不可得,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處常無常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眼處樂無樂性皆不可得,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處樂無樂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眼處我無我性皆不可得,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處我無我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眼處淨不淨性皆不可得,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處淨不淨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眼處寂靜不寂靜性皆不可得,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處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眼處遠離不遠離性皆不可得,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處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。

[1043a01] 「方便宣說所有色處常無常性皆不可得,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處常無常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色處樂無樂性皆不可得,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處樂無樂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色處我無我性皆不可得,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處我無我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色處淨不淨性皆不可得,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處淨不淨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色處寂靜不寂靜性皆不可得,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處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色處遠離不遠離性皆不可得,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處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。

[1043a13] 「方便宣說所有眼界常無常性皆不可得,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界常無常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眼界樂無樂性皆不可得,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界樂無樂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眼界我無我性皆不可得,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界我無我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眼界淨不淨性皆不可得,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界淨不淨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眼界寂靜不寂靜性皆不可得,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界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眼界遠離不遠離性皆不可得,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界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。

[1043a25] 「方便宣說所有色界常無常性皆不可得,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界常無常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色界樂無樂性皆不可得,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界樂無樂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色界我無我性皆不可得,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界我無我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色界淨不淨性皆不可得,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界淨不淨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色界寂靜不寂靜性皆不可得,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界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色界遠離不遠離性皆不可得,所有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界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。

[1043b08] 「方便宣說所有眼識界常無常性皆不可得,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界常無常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眼識界樂無樂性皆不可得,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界樂無樂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眼識界我無我性皆不可得,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界我無我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眼識界淨不淨性皆不可得,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界淨不淨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眼識界寂靜不寂靜性皆不可得,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界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眼識界遠離不遠離性皆不可得,所有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識界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。

[1043b20] 「方便宣說所有苦聖諦常無常性皆不可得,所有集、滅、道聖諦常無常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苦聖諦樂無樂性皆不可得,所有集、滅、道聖諦樂無樂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苦聖諦我無我性皆不可得,所有集、滅、道聖諦我無我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苦聖諦淨不淨性皆不可得,所有集、滅、道聖諦淨不淨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苦聖諦寂靜不寂靜性皆不可得,所有集、滅、道聖諦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;方便宣說所有苦聖諦遠離不遠離性皆不可得,所有集、滅、道聖諦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。

[1043c03] 「方便宣說如是等類無量法門令勤精進,方便善巧無倒觀察離諸戲論,方便修行布施、淨戒、安忍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,究竟證得一切智智。諸有情類有覺慧者,聞如是法精進修行,隨其所應得甘露味,或暫或永利益安樂,唯有愚癡諸外道等,不能聽受,沈淪諸趣。諸佛世尊觀如是義,偏於菩薩教誡教授。以諸菩薩於諸如來、應、正等覺般涅槃後,修菩薩行漸次圓滿,證得無上正等菩提,與諸世間作法明照。譬如大樹多所蔭影,利益安樂無量有情。」

[1043c15] 時,舍利子復白佛言:「如我解佛所說義者,教誡教授聲聞乘人,若百若千乃至無數,皆令安住阿羅漢果,不如為一菩薩乘人方便善巧說深法要,所謂六種波羅蜜多相應之法,令彼聞已,發起一念與一切智相應之心。如是法要於前教法,為最為勝、為尊為高、為妙為微妙、為上為無上,以所發心於聲聞等所有功德最為勝故。」

[1043c22] 爾時,佛讚舍利子言:「善哉!善哉!如汝所說。汝能為佛作真弟子,聰叡明了,調善無畏教誡教授菩薩乘人,令勤修行諸菩薩行,疾證無上正等菩提,與諸有情作大饒益。」

[1043c27] 爾時,佛告阿難陀言:「汝應受持如舍利子所說菩薩摩訶薩眾所修淨戒波羅蜜多,勿令忘失!」

[1043c29] 阿難陀曰:「唯然!世尊!我已受持如舍利子所說菩薩摩訶薩眾所修淨戒波羅蜜多,必不忘失!令諸菩薩未發無上菩提心者,速令發心;已發無上菩提心者,令永不退;若於無上正等菩提已不退者,令速圓滿一切智智。」

[1044a04] 時,薄伽梵說是經已,具壽舍利子、具壽滿慈子、具壽阿難陀,及餘聲聞、諸菩薩眾,并餘一切天、龍、藥叉、人非人等,聞佛所說皆大歡喜、信受奉行。

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十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