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惟越致遮經開化品第十四
[0221a27] 爾時,有菩薩名諸根常悅,說是頌曰:
「眾人興果想, 救濟于異念, 平等於實道, 稽首世明智。 常講說德實, 演果為平等, 得平夷正覺, 稽首世明智。 無數人貪果, 猗行眾生實, 佛悉度此等, 稽首世明智。 說法無差特, 所住而正均, 覺諸法平等, 稽首世明智。 人多慕德果, 勗勉令不著, 解脫眾顛倒, 稽首世明智。 所興德具足, 使眾堅住道, 成就一切德, 稽首世明智。」
[0221b11] 於是,諸根常悅菩薩說偈讚佛已,遶佛三匝,去佛不遠瞻聖尊顏,不以為厭,心開意悅。
[0221b12] 於是,蓮華首藏菩薩即從座起,蓮華散佛已,讚曰:
「眾人皆懷想, 度脫諸所著, 永離於恐懼, 稽首上能仁。 寂除一切處, 說法無境界, 英雄超諸受, 稽首上能仁。 尊解諸法空, 自然無堅固, 平等法越難, 稽首上能仁。 斷除諸根株, 眾生著塵勞, 勉濟使無畏, 稽首上能仁。 無恐而不懼, 為大師子吼, 超度諸境界, 稽首上能仁。 無有眾憂患, 慼惱已永盡, 心除遠凶害, 稽首上能仁。」
[0221b27] 蓮華首藏菩薩大士讚佛已訖,即白佛言:「若人行此,當為作禮。最後世時,聞是深經,智慧明達,未曾恐懼。」
[0221c01] 復有菩薩名離欲迹,前白佛言:「假使有人聞此深經歡喜信者,則謂明智,當以華香夙夜供養。」
[0221c04] 復有菩薩號曰廣心,前白佛言:「說此經法尊興佛道,不疑此者德不可量,致供養利,其心堅固。信是經者,所願者得;其不信者,為魔所固,則隨魔行。」
[0221c07] 復有菩薩號曰蓮華目,前白佛而讚頌曰:
「若信是經者, 為世作眼明, 無有狐疑心, 指示人道路。」
[0221c11] 復有菩薩名心信悅,佛前頌曰:
「聞斯經法者, 歡喜信為上, 是等之人輩, 則為世神明。」
[0221c14] 復有菩薩號喜神靈,而說頌曰:
「其聞是經者, 信之而不疑, 為世之威神, 人中之上尊。」
[0221c17] 復有菩薩名曰常慼,前白佛言而說頌曰:
「若有疑是經, 當為興悲哀, 志在虛妄法, 則數數生死。」
[0221c20] 復有菩薩名曰寶衣,而說偈曰:
「無數億衣服, 清淨善微妙, 疾化度尊長, 令未曾狐疑。」
[0221c23] 復有菩薩名曰禪食,佛前說頌曰:
「其信此深經, 當為施美食, 一切味具足, 專精大聖行。」
[0221c26] 復有菩薩名曰見人住聖,佛前說頌曰:
「其疑是經者, 當為興悲哀, 啼哭墮泣淚, 不信深經法。 或從地獄來、 或還入惡道, 用須臾之間, 狐疑此像法。 為惡友所攝, 不解深妙義; 為疑網所縛, 以故歸非處。 則不順正戒, 觀瞋恚懷惱, 於是所住時, 喻之如凶獸。 既不修道術, 懈怠不精進, 信邪無智慧, 不信此典籍。 慕終始群生, 著吾我恩愛, 猗在三界患, 不信斯微妙。 懷害為愚冥, 著在欲所樂, 貪猗自見身, 誹謗是道教。 志慕好衣服、 追逐美飲食, 少存清白法, 故誹謗斯經。 人在樂欲界, 貪慕無德實, 其人則自遠, 不近於世尊。」
[0222a16] 復有菩薩名曰棄惡法,佛前說頌曰:
「當棄是輩人, 譬如遠溷廁, 愚者疑此經, 猗界而求脫。 當共遠離之, 猶若死臭屍, 其疑深經者, 遠之當如此。 有人誹謗者, 如賊危聚落, 則住在冥處, 見惡意捨走。 觀此即當馳, 是賊凶、惡物, 若誹謗此經, 不見意無亂。」
[0222a25] 爾時,阿難前白佛言:「未甞有。天中天!是諸菩薩分別經慧,乃如是乎?因三昧力說是語也?承佛聖旨曉了之乎?」
[0222a27] 佛言:「承佛威神,緣此經義,得三昧力逮至無為。所以者何?今是住者族姓子等,於六十億諸佛聞此經籍,信樂讚誦;亦如於今志三昧力,承佛威神講此經。所以者何?如彼所言,等無有異,則為明證。」
[0222b03] 阿難問佛:「其聞是經,即歡喜信而不狐疑,族姓子、族姓女得何福祐?」
[0222b04] 佛告阿難:「族姓子、族姓女志求無上正真之道,假使七寶滿此天下,施與如來。若復有人,聞此深經即歡喜信,非以狐疑,福過於彼。」
[0222b07] 佛言:「置是滿天下寶。如恒沙等諸佛世界滿中珍寶,供養如來;其聞此經歡喜信者,福過于彼。」
[0222b09] 佛爾時頌曰:
「假使是天下, 七寶滿其中, 以供施如來, 世尊成諦慧。 智人聞是經, 信樂不迴動, 此福最為上, 其德不可限。 使如恒沙等, 諸佛界如是, 供養聖世尊, 不及聞是經。」
[0222b17] 阿難白佛言:「族姓子、族姓女聞是經法而歡喜信持、諷誦,其福如何?」
[0222b18] 佛言:「若族姓子、族姓女求無上正覺,百劫供養如來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一心、智慧,又得五通,各各百劫曉了世間,無所復疑;不受此經,其人則為不供養佛。」
[0222b22] 佛爾時頌曰:
「若具足百劫, 奉供養世尊, 飲食普備悉, 則不供養佛; 其受是經者, 則奉於大聖, 捨離猗道想, 法供養諸佛。 如此順尊教, 乃為奉事佛, 法供養等覺, 如來則法身。 假使滿百劫, 選擇好衣服, 奉世尊正覺, 此非供養佛; 其受是經者, 乃為尊恭肅, 此應奉事佛, 勝以衣被服。 若於百劫中, 明珠好華香, 進世尊等覺, 不應供養佛; 設有受此經, 皆除猗果想, 是則為供養, 世尊最上慧。 若起七寶塔, 為世雄興立, 皆高如須彌, 不為供養佛; 假使受此經, 不自覩吾我, 是供養最尊, 一切無有上。 若具足百劫, 有人奉禁戒, 不持此經籍, 彼戒無名聞; 其受是經者, 此戒大名稱, 若奉清淨戒, 此戒無有上。 無量不可議, 明智順是經, 因緣而奉事, 其禁常備足。 彼禁悉究竟, 不謂之毀戒, 其學是經典, 即當如上教。 其不學是經, 則非求佛道; 奉聖雖具足, 則亦無所學。 修戒如是像, 分別此經義, 其持是卷者, 禁戒則具足。 假使百劫中, 一心奉忍辱, 設有瞋罵者, 皆忍一切人; 若受是經者, 聞持而諷誦, 忍此最為上, 微妙不可量。 或斷手足者, 心未甞懷恨, 不厭不以劇, 其心初不起。 如是之忍辱, 行之於百劫, 遵行如是者, 此忍無有持; 若受是經者, 聞持而諷誦, 此忍最為上, 微妙不可量。 若持此經卷, 其忍最為上, 巍巍無等倫, 則不有虛偽。 不斷至誠教, 佛慧莫有上, 非輕毀此經, 一切逮如願。 假使百劫中, 精進不懈怠, 夙夜興不寐, 一切得如願; 若修學此經, 講說成明智, 是精進為上, 勤修無踰者。 若滿百劫中, 為五通神仙, 不逮聞是經, 則為無神足; 假使受此法, 分別而無著, 神通為以達, 一切莫有上。 設於百劫中, 修奉於智慧, 超度世間明, 娛樂所猗行; 如不學此卷, 則不成智慧, 斯聖達勇猛, 能持此深經。 此者則道智, 曉了聖明慧, 若聞深經要, 歡喜受奉持。 有分別深慧, 曉諸法所趣, 當從說是經, 此像之智慧。 修習正經典, 一智無有二, 故修精進行, 順持要經籍。」
[0223a27] 爾時,賢者阿難於佛前說頌曰:
「假使四千里, 若遠四千里, 則往聽是經, 順度佛德果, 便往到其家, 不以道為難, 智者當速行, 所在推是經。 其欲速禪思, 越度諸一切, 誦說此經道, 受持解其義, 設求一切安, 志慕菩薩行, 講說是經典, 則至安樂國。 得覩平等覺, 阿彌陀無念, 而修隨經義, 一切佛所演。」
[0223b09] 佛言:「善哉,善哉。阿難!審如所言,等無有異。族姓子、族姓女讚此經者,諷誦之時其心不亂,離一切想;自在其舍,見佛世尊。讚經不亂,臨壽終時,目覩無數諸佛世尊。所以者何?族姓子、族姓女一切諸佛皆救護之,受持是經而讀諷誦之所致之也。」